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到治理沙漠这件事,那我们在这件事上还是很有发言权的。尤其是有一片被称为是“中国最丢人的沙漠”,那更是我国沙漠治理的典范。
它就是毛乌素沙漠,“毛乌素”在蒙古语中还有“坏水”的意思,因此,毛乌素沙漠也被称之为是“坏水沙漠”。
在治理毛乌素沙漠之前,它的面积已经超过了600万亩,在全国的沙漠排行榜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令沙漠界感到丢人的是,原本令它们感到骄傲的同胞,过了60年后,居然被人类给彻底制服了。
毛乌素沙漠即将从沙漠界中退出,弃恶从善,从此不当沙漠改当绿洲。
坏水沙漠,是如何变成“好水沙漠”的?
毛乌素沙漠环境有多恶劣?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不过,最初的毛乌素,在古代的时候并不是沙漠。与此相反的是,毛乌素在古代还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很多牧民都来此放牧。
但是,随着后来人们的不合理开垦、放牧之后,原本水草丰美的毛乌素,也逐渐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地表的植被逐渐的都死光了,没有了植被存水固沙,地表的风沙也随着风起越来越多,最终就形成了沙漠的地表形态。
根据专家的研究探索表明,毛乌素沙漠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千年。也就是说,从唐朝开始,毛乌素就已经开始逐渐有了积沙,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毛乌素彻底变成了一片黄色沙漠。
在毛乌素沙漠的形成过程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的头疼。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因为长城横穿毛乌素,因此为了防止黄沙把长城城墙给埋了,明朝不得不支出一笔专门用来“扒沙”的费用。
但是尽管明朝钱也出了,力也出了,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风沙太大,常常这边刚扒完沙子,那边没两天又在城墙处堆起来了。后果就是“虏骑出入,如履平地”。
毛乌素沙漠不仅在古代让政府官员们十分头疼,到了现代,这片沙漠的存在,也让当地的村民们过的那叫一个苦不堪言。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就得跟毛乌素沙漠抢资源,向沙地要草、要水和要树。因为没有绿色植被来固沙,所以流沙的就像是移动的河流一般,时间一久,就会将地上的蒙古包给埋了。
在这个时候,人只能被沙子追着跑。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回忆起当时的那段艰苦的日子时,用了一句话概括:“身上穿的是烂皮袄,出门一片白沙梁,一家几只黑山羊。”那就是几十年前,每家每户的全部财产。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如果不这样干,当地的人们就只能过着被流沙追逐的生活。
如何治理毛乌素沙漠?
为了改造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重现毛乌素昔日的水草丰美的景色,一项伟大艰苦的工程,开始缓缓在毛乌素沙漠上拉开帷幕。
在黄沙中植树造林,几乎成了榆林人民共同的理想。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从1985年,牛玉琴开始承包万亩荒沙以来,为了贯彻榆林的治沙精神,牛玉琴贷款雇人,人背驴驼,总共治沙面积超过了11万亩。
除此之外,还有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他在1984年的时候,为了相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决然的将家搬到了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
在经历了30多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石光银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万株植物。
从上述的英雄事迹中,就能够看出来,我国政府对于治理榆林荒沙的决心是巨大的。这一点,从众多共产党员们的带头植树造林中,就能够体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治理榆林荒沙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了一部生态建设的科学史。
研究人们根据榆林的气候条件,总结出了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方法,因地制宜的提出了“适地适树”。指导当地的群众种植多种杨树、柳树杏树、果树等经济林。
这样种树,既能够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还能够起到植树造林的效果,不断优化林木结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可能都很简单,但是在当时确实很多林科领域的党员干部、以及当地群众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
因为榆林的地形多样,且多是不适宜种植树木的土壤,所以如何因地制宜,就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寸草不生的盐碱滩,科研人员也是想出了对付的方法,那就是挖沟排水、拉沙压碱,改良土壤,然后就能够在土地上种植树木了。
针对南部山大沟深的情况,科研人员们就发动当地的群众,一起在沟里打坝蓄水,在山上修建梯田。这样改良之后的土地,就能够种植苹果。
还有针对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地带的时候,科研人员还修建了10条大型的水系,直接将毛乌素沙漠给拦腰斩断。从此,广袤的沙漠中,也能够看到水源的身影了。
从上述的讲述中,我们能够看到榆林治沙的成功,既离不开政府和党员的带头引导作用,同时也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正是有了他们的共同发力,才让榆树成为了全国的治沙典范,之前的毛乌素沙漠,才逐渐的变成了绿洲。
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效
在经历了60多年的治沙时光之后,毛乌素沙漠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是非常的可观。
在32世纪初,经过持续不断地生态治理之后,使得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的黄沙,变成了令人赞叹的绿洲。特别是在历史上备受风沙摧残的榆林市,如今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塞上绿洲。
现如今,当你再次前往榆林的时候,你会看到静静地榆溪河在市区流淌,在河流的两岸,有郁郁葱葱的杨柳正在随风飘扬。在湖畔,你甚至能够看到鸥鸟相伴飞翔的情景。
根据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显示,榆林市在沙漠腹地一共种植出了165处万亩以上的成片树林,还建成了总长度超过了1500公里的四条大型防护林带,这样算起来的话,榆林市的总共造林保存面积超过了1629万亩。
榆林的林草覆盖率,也从原来的0.9%提高到了现在的25%,每年的沙尘天气也从上世纪的20多天,缩减到了现在的不到10天。
如今的榆林,已然改头换面,成为了另外一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全都是植树造林所带来的。
如今的毛乌素沙漠,依旧在被当地的人们进行着改造。有人说,毛乌素沙漠是全中国最丢人的沙漠,因为再过不了多久,说不定在地球上就不再有“毛乌素沙漠”了,取而代之的,会是“毛乌素绿洲”。
让我们期待着那天的到来,相信它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 毛乌素沙漠
人民网 2020-08-12 “毛乌素变绿记”内蒙古篇:一场改天换地的绿色“接力”
光明日报 2020-05-13 沙海变桑田的中国奇迹——陕西省榆林市“清退”毛乌素沙漠的生态实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