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上海老照片:火车站设洋人女子厕所,弃婴塔阴森可怖怵目惊心

万物知识局 2024-12-10 08:59:19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大众的印象中,清朝都是非常落后的状态,无论是街边的商铺还是城市的规划都是非常混乱的景象,殊不知这些也仅仅只是处于个别区域而已,尤其是像在晚清时期有不少地域涌入了许多外国人,法租界、英租界等地的出现也改变了城市的本来样貌。

其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城市变化的应当就是上海了,民国时期的上海风云诡辩令人向往又忌惮,而在清朝时期的上海,却是在繁荣中带着一丝嘲弄,因为有许多限制华人出没的地方,那么在上海生活的清朝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清朝时期,贫富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达官显贵们四处敛财,生活过得安乐富足,就连府邸中的夫人、妾室们都能够和睦相处,日常谈论的也都是胭脂水粉、布料簪花,但相比起许多贫苦的人,那样宛如“天堂”一般的生活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一般来说许多贫苦的人唯一的生计来源,就是农作卖钱,不过后来随着上海等地有了许多租界,对于商铺的管理也增加了许多条例,因此农作收成的散卖就成了问题,还有一些就是前往高门显贵家中做长工。

女子做下人,端茶倒水,男子则是干苦力,或从事车夫、轿夫一类,还有一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始去往不少租界中,因为那时候轮渡来往上海比较多,下苦力,搬货物也能得到钱财,有时候遇到大方的卖家,还能得到一笔小费。

那时候大部分苦命的人都不会读书写字,尤其是女子更是如此,即便是有钱人家中也大多坚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甚至有许多进宫选秀的女子也都是大字不识一个,这时候会识字的先生就显得更加有威望了。

在不少地区都有替人看信、写信的先生,大多都是比较年长的,从私塾出来的老者,他们就会专门支起一个带人写信的毯子,不过这个摊子也非常简陋,一个书桌,纸砚笔墨,一般还会有一块大木板。

而这块木板一般都会写着一些字,主要也是为了彰显给外人看,字体写得越好的先生,摊位前的人就越多,一般那时候写一封信也才一至两文钱,主要是看写信的长短来决定的,写好了信封装好了以后,就会投递到清朝的邮局中,就能顺利寄出了。

科考在清朝人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凭借自身的才华一举中个状元,那以后的生活就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了,并且那时候如果能够在参加殿试以后夺得第一名的成绩,朝中的大臣或皇帝都会为其指婚,开设府邸,因此那时候也有不少贫苦人会选择读书科考这条路。

照片中就是在后来被废弃了的贡院考场,那时候考场都是按照《千字文》来做具体的安排,我们所看到的“戎”字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后来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不少租界涌入上海,也让不少人获得了新的工作机会,考场也就逐渐废弃了许多,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就彻底废除了。

不过从照片中来看,那时候的考场和我们印象中的宽敞明亮也有许多差别,从入口处望过去就像是阴暗潮湿的小巷,考生也都是在这样不足一平米的场地进行考试,除了考试所用的纸砚笔墨外,还要存放自己的随身物品,非常拥挤。

青楼无论在何时都是存在的,晚清的时候有不少青楼会和鸦片馆一起合作,以此来达到所谓的“资源共享”,并且那时候为了让前来青楼的客人有优越感,还会选举花魁,“春宵一刻值千金”说得一点儿没错,不少人都会给出不菲的价格,只为听花魁的一首小曲。

照片中就是上海花魁“小林宝珠”的照片,并且是唯一一张,照片中她的服饰看着虽然简单,但是手上和头上却带了不少珠宝首饰,在那时,青楼对花魁是非常看重的,甚至可以说花魁的地位远在老鸨之上,因为她们能够接触到不少达官显贵。

只可惜这样一位花魁是“三寸金莲”,虽然表面光鲜亮丽,但是生活中的苦楚也只有自己知晓,她的花期很短,如同昙花一般,绽放片刻的光彩就匆匆退场了,1902年,上海的霍乱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其中就包括了小林宝珠,在感染霍乱的那一年就香消玉殒了。

早在清朝时期上海就已经有火车站了,因为那时候租界众多,相比起其他城市来说,上海具有先天独到的优势,因此这里也是除两广地区外,最受外国人青睐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也有许多我们印象中不会出现的建筑。

早期的火车站看起来比较空旷,那时候能够乘坐火车的人也都是高门显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火车票,并且那时候的火车来往的城市也并不似现在这样四通八达,一般只停靠比较重要或经济繁荣的城市,比如北京、东北等地。

不过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许多偏见,就好比这个火车站中,旁边的厕所牌子上用写着:“外国女厕”,如果说其他人要进去上厕所一般是不可能的,只能去站外上厕所,这个厕所就修建在轨道不远处,也着实方便了外国人乘坐火车。

随着上海租界越多越多,上海街头的文化风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单独只看照片的背景,是否都会觉得是去到了国外呢,实际上,在晚清上海有许多这样的建筑,加上那时候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不同,上海的整体建筑就宛如“大杂烩”一般。

有中式的瓦片砖房、有英式的高楼穹顶、也有欧式的铁栅栏,彰显出富丽堂皇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在老区域中还比较少,尤其是在偏向于租界那一边,景象都是截然不同的,虽然比不上民国时期的繁华和有规划,但是晚清的上海也已经有了“大都市”的雏形。

英美租界背靠着黄浦江边,除了商贸往来十分畅通以外,也方便他们修建和改造西洋建筑,晚清的上海如果沿着黄浦江看过去,的确有一种置身于国外的错觉,并且在黄浦江上还有许多大型游轮,豪华又繁荣。

清王朝的统治即便是到了末期,还是有着许多保守的思想存在,像照片中这样中国女子和外国人成亲的思想还是会受到不少争议和流言蜚语,不过作为新时代带来前的洗礼,还是有部分女子会选择追随己心,选择爱情。

照片中的新娘叫做黄素娥,她能够冲破封建的思想去感受新生活的朝气也不失为一种勇气的象征,她的丈夫穿着官服,其实他是美国教师,名叫卜舫济,两人结婚时拍下了这张照片,此时的黄素娥已经成为了上海圣玛利亚书院的首任女校长。

如果说她与洋人结婚会遭受非议,那她的所信奉的则更是令封建思想下的人们所无法接受,因为她是一名基督教徒,从小就对西式教育非常感兴趣的她最终也选择自己满意的归宿,两人在婚后育有三子一女,经历时代的风雨,两人一起携手同行30多年。

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或许从来不会想到会有“婴儿塔”这样的地方存在,而这里也正是封建、固执、残忍的代名词,里面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远不是我们从恐怖片中所感受到的那般,因为这里面所存放的全是小孩子的尸体,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孩。

因为那时候人们怀孕只能依靠饮食习惯来判断生男生女,对于封建影响下“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少人家中如果生的女胎就会丢弃在“婴儿塔”中,如果有好心人将其捡走也算是女孩的命数好,不过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塔中静待死亡的到来。

除此外,这其中还有不少夭折的孩子,那时候医术并不像现在这般发达,有不少从娘胎里带出的病症,都会被归结到孩子身上,因此一般夭折的孩子都根本入不了祖坟和族谱,只能存放到“婴儿塔”请专门的“收尸人”来处理。

晚清时期出现在上海街头的消防车,那时候的车就已经有了云梯,不过看上去还是略显简陋,车辆的轮胎也比较大,主要还是因为建造技术兴起以后,普遍认为这样直径大的轮胎,更加具有防震性,加上消防车在必要时必要打开云梯,因此一般都是比较高达的。

而那时候的消防员就已经有了专门的制服,看照片中他们的模样也并不像是中国人,反而像是租界里的人,一辆车上大概占了有七个人,可见这辆消防车的称重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并且那时也没有超载这一说,都是尽可能的多装一些。

清朝的生活充满了许多无奈,但在上海地区又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清朝见证了江山统一,繁荣多姿,也经历了列强侵袭,王朝动荡,清朝末年虽然天灾人祸都同时出现,但依然有不少勇猛的战士奋力抗争,即便是封建统治下的清朝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精神。

上海如今作为大都市,曾经的模样展现在我们眼中,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否,并不取决与它出现或崛起于哪个时代,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接受时局的跌宕,是否能够在挫败后再次站起来,作为中国人,百年前的沧桑到如今的盛世,这样的变化是值得我们骄傲又自豪的存在。

0 阅读:3

万物知识局

简介: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