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兴成
摘要
全媒体时代,法治媒体应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深挖行业富矿,提高传播力;弘扬主旋律,正面宣传为主,提升引导力;把握时度效,聚焦民生关切,扩大影响力;锻造新闻铁军,清谬误明是非,增强公信力。要积极拓展传播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提供舆论支撑。
法治新闻是涉及法律问题及国家立法、司法、法制监督活动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报道,覆盖依法治国多个领域,对于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传递法治的力量和价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法治方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与融媒体语境的双重背景下,法治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尤为重要和艰巨,必须勇于担当、敢作善为,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紧抓战略机遇期,持续守正创新、深化改革,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资源丰富、独具法治特色和生产运行高效的现代传播矩阵。
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当好守望者
全媒体时代,法治媒体人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素质建设,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以登高望远的站位和格局,努力为引导和带动社会迈向有序、文明、健康、法治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拓展多渠道、多媒体传播路径,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增强法治报道的传播效果;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法律意识为己任,加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提供坚实的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促进国家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
法制文萃报创刊于1992年,在见证中国法治进程历史变迁的同时,积极参与法治新闻行业的重大转型,从最初的普法宣传,逐步拓展至涵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全方位报道。多年来,报纸一直遵循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和理念,强化政治担当,履行媒体责任,坚守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履行新闻工作者责任,深入探索法治与融媒体传播理念相结合的路径,不断强化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思想基础。
创新传播手段,深挖行业富矿,提高传播力
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创新传播方法和提高传播质量是关键。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选题得到有效扩展,报道形式和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正向着视觉化及跨平台整合方向迈进。对法治新闻而言,将内容的专业性、严肃性、时效性与传播方式的直观性、多样性、艺术性相结合,有利于更广泛赢得受众,促进信息的二次传播并进一步提升法治新闻传播力。
法治日报社和旗下法治网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心策划,以全新视角和生动独特的方式深入宣传,创新系列动画视频,邀请权威专家参与,推出融媒体产品《小治小宝寻法记之“习近平法治思想专家谈”》,对核心要义进行生动介绍和解读,获得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积极融合 “法治” “新闻”“新媒体”等元素,推出特色栏目“拍案”,利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案释法,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让受众直观感受法治内涵,使法治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
法制文萃报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对拥有资源富矿的行业条线进行充分挖掘——在微信公众号“法治复兴号”上开设“聚焦民生福祉”“观察法治进程”“关注肃贪动态”“直击社会热点”“助力普法学法”“报道乡村振兴”等栏目。其中,“关注肃贪动态”相关内容尤受关注,阅读量屡创新高。同时创新推出“大咖说”短视频、AI(人工智能)虚拟人说法等,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多媒体阵地,融合全媒体平台一体化发展。
弘扬主旋律,正面宣传为主,提升引导力
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法治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着力提升舆论引导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在整合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方式时妥善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形式,是传播手段;“不变”的是“正”——政治方向之正、舆论导向之正、价值取向之正,是法治媒体人的责任。通过“变”与“不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对引领舆论导向、纾解社会矛盾、疏导群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维护公平正义,意义重大。
面对网络谣言,法治媒体要引导公众通过法治思维看待问题,利用法治理念分析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不断增强理性判断能力;面对热点案件或重大舆情事件,应主动利用报道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给公众上好普法课,引导公众知晓如何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法制文萃报于2022年1月改版创新,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加凸显法治媒体特色,聚焦法治动态、基层治理,关注教育大计、医疗健康、财经动态、法治乡村建设和民生福祉,力求以专业的新闻表达和案例解读体现法治媒体的新闻担当与法治立场。
法制文萃报“走进农家书屋 助力乡村振兴〞采访调研组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农家书屋了解基层普法宣传等情况。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2023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唯一入选的法治类报纸,法制文萃报以贴近群众、服务基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凭借可读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优势,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做好法治新闻宣传,倾力为乡村读者解读法律疑难问题、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把握时度效,聚焦民生关切,扩大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主流媒体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法治新闻报道要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公正和力量,感受法治文明的进步。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媒体人只有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置身人民群众中,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触动群众的心弦;只有深入探讨民生问题,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日常事件和普遍现象中找寻并阐释法治真谛,才能真正讲好法治故事。
增强新闻舆论影响力,必须严格遵循新闻规律,牢牢把握时度效。法律活动,特别是司法程序,经常包含若干个法律环节。这些环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紧密的连贯性。因此,法治新闻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必然会牵涉到多个法律环节及相关参与者。这就要求法治新闻报道在时机的把握上必须精确无误,既不能过早,在法律程序尚未得出结果前就预设结论;也不能过晚,延迟报道以致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应重视以案件报道为载体进行法律教育,以讲故事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群众,如春风化雨般温和地传达法律理念,清晰阐述法律逻辑,以合理的观点说服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更生动有力地做好法律知识普及。
法制文萃报积极创新思路方法,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积极改革传统机制,解放新闻生产力,扩大法治新闻影响力;压实政治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严把内容导向,严守质量要求和出版规范,对纸媒和新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完善采编业务规范,强化审读把关工作机制,确保新闻生产和传播安全;坚守质量第一原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注重新闻内容的供给侧需求,努力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受众需求。
法制文萃报着力创新普法宣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设“以案说典”“以案说法”专栏,聚焦律师办理完结的经典案例,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变晦涩难懂的法条为接地气的大白话,让法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以提升普法实效;创建“争当好律师 建功新时代”栏目,鼓励建设高素质律师队伍,引导广大律师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积极奉献。
法制文萃报邀请数十名律师到法治日报社参观交流,探索律媒共建聚力法治宣传新模式。
锻造新闻铁军,清谬误明是非,增强公信力
纵观各类案件和社会现象,法治的“盲区”和“雷区”依然不少,公众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亟待提高。法治媒体要发挥平台功能、专业素养和资源优势,进行及时有力的理论引导,树立典型、以案讲法、舆论监督、权威发声,发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抨击邪恶、弘扬正气的积极作用。法治新闻报道体现的是法治的权威、新闻的力量,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的真相和内涵。
全媒体语境下,受众对法治新闻报道的专业度要求更高。法治媒体不仅要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全面的报道,还要注重对受众进行法律教育。因此,建设一支坚持党性原则、具备出色业务水平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法治新闻铁军”势在必行:这支队伍,必须心中有敬畏、言行守底线,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不走偏、不落伍,充分把握法治传播的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条文,防止内容制作过程中出现概念性错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法律问题和事件,加以挖掘解读,提升普法宣传的有效性;要提高新闻采编能力,营造法治氛围,为实现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贡献主流媒体力量。
法制文萃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政治引领;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湛、富有法治情怀和新闻策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培训体系,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发掘、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努力培育高素质、多层次,具备多元技能的法治全媒体人才。
结语
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及时准确、专业权威的报道是法治媒体的立身之本;通过接地气的生动表达让公众看得懂听得进信得过,法治新闻报道才能赢得受众。法治媒体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发挥多平台传播矩阵优势,持续提升融媒素养,占领主流舆论场,因势利导推进法治建设良性有序发展,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法制文萃报总编辑)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2024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