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这个地中海上的弹丸小国,如今成了俄罗斯打破外交孤立的唯一突破口。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拉夫罗夫首次踏上欧盟国家的土地,这一细节耐人寻味。
要知道,马耳他可是欧盟成员国中少有的对俄罗斯还愿意发签证的国家。这不禁让人深思: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的外长,如今竟然要靠一个小国的"特殊照顾"才能在欧洲露面?**这场欧安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上演的一幕幕,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外交"苦情剧"**。拉夫罗夫坐在那里,与布林肯隔着14个座位。这14个座位之间的距离,恰似俄美之间越来越深的鸿沟。乌克兰外长、波兰和爱沙尼亚的外长在拉夫罗夫发言前就集体"逃离"现场,这场面,怎一个"尴尬"字了得!
拉夫罗夫的发言充满了无奈与愤怒。他痛斥西方将俄罗斯视为"共同的敌人",这话说得是否有道理?看看近两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清单就知道了。一个国家被当成"敌人"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连买个汉堡都要跑到第三国去的窘境。布林肯的嘲讽更是火上浇油:**"很遗憾,我们的同事拉夫罗夫离开了房间,没有像我们听他讲话一样礼貌地听我们讲话。"** 这话听起来文明有礼,实则暗藏锋芒。外交场合的每一句话,都是刀光剑影的交锋。
最让人唏嘘的是拉夫罗夫的自白:近4年没有与布林肯交流,西方官员见了他就像见了鬼似的"掉头就跑"。一个大国外长沦落到如此境地,这是何等的讽刺?
回顾过去两年,拉夫罗夫的外交生涯简直就是一部"连续剧"。2022年3月,他在联合国视频讲话时,40多个国家的代表集体"弃麦而去"。同年7月的G20外长会上,他一天之内上演三度离场的"帽子戏法"。就连在"中立"的印度,他的发言也遭到了台下观众的哄堂大笑。这些场景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更讽刺的是,今年4月俄罗斯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时,连厄瓜多尔和莫桑比克这样的小国都敢对拉夫罗夫指指点点。当一个大国的外交官连小国代表的尊重都得不到时,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究竟跌到了什么程度?
看似是场外交博弈,实则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的尴尬处境。外交场合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国际社会的信任,重建这种信任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