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五首: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七夕节起源古老,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星象认知和崇拜。天上的繁星灿烂,光芒恒久,仿佛超脱了生老病死,而中国古人观察到以北斗星为基点,天上的星辰有规律的运转,对应着人间的季节。又复有流星划过,仿佛是在移动。因此相信天上另外有一个世界。
原始社会晚期,人们根据星辰辨别划定方向,所谓斗转星移,就是用作纪年和时间。很多星辰和星宿成为新季节到来的坐标。
织女星的起源古老,上古之人相信灵魂不灭,优异的祖先都会化作星辰保佑在世的活者。而织女星显然是某部落优异的具有纺织贡献的人,人们祭祀,以志不忘,现实的原因,也是纺织生产,是重要的生活保障之一,布匹和纺织品,是财富。
当能看到织女星明亮的出现在天空时,也昭示纺织重要的季节来临。
而牵牛星,我个人认为相对较晚,可能起源于奴隶制国家和朝代的商朝。商朝好鬼神,好征战,广泛使用牛来祭祀神灵,并占卜大事。传说商朝第一任王,发明了水牛车,率领部落游牧经商,在获取了大量财富后,建立王朝,并以武力征服其他部落,当时的牛,并非用于耕种,而是畜牧以获得畜力,运送物质,并且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以牛祭祀的多少,显示祭祀和事件的重大。那么早秋时节,也是征服季的开始,以星象和占卜指引,举行盛大的杀牛祭祀。
织女星和牵牛星可能起自不同部落,不同时期的崇拜,但是到了较为统一的周朝,这两颗星因为同时出现在银河灿烂的早秋,被人们继续神话。不过西周和商朝不同,王族有着农耕技术和传统,农业繁荣,普通人比商朝时期相对稳定。织女星成为了纺织神,而牵牛星,则是农业耕种和负重的神,社会开始步入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期。而早秋和银河一同出现的织女星和牵牛星,也赋予了人格化。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大东》
那天上有银河,像镜子一样璀璨发光。
那银河一角的织女,不断在移动,仿佛是在踩着织布机,但是为什么没有织出绚烂的布匹呢?
我又看了看银河对面的牵牛星,他也没有赶着牛在忙碌运输物资啊。
可以知道,织女牵牛的传说,在周朝就有,至少织女星是女神,每天要织布,而牵牛星是牛神或者驭牛神。他们隔着银河,却不劳作。这些已经封神并且指导人间的神,如此冷漠,应该是讽刺当时的贵族,不事劳作,居功自傲,却又压榨奴役普通的人民和奴隶。
因为人间的织女,是要日夜织布,人间的农民是要昼夜辛苦。
到了汉朝,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丝绸之路联系着东西方的交流和文明,一些先秦先汉的传统祭祀和民间风俗,演化成吉祥意义的节日,而汉武帝则崇尚神仙之说,也是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作为纺织女神的织女,受到崇拜。
汉朝方士和道家,重视七,认为这是一个连接未来的吉祥数字。
至少汉武帝是在七月七日,做过盛大的法事,迎接神仙或者王母的到来。
而在宫廷里,则兴起了七月七日登高,拜祭神仙的活动。作为宫女重要的工作,就是制作布匹绸缎和服饰,当然也有了她们敬奉的神仙,织女,月下穿针,祝祷祈福,愿织女神赐予巧手和丰裕。这项活动很快从上层流行到民间。
而民间则有另外的演变,因为民间的纺织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女性为主体,女性纺织,并用富余的布匹纳税,而家庭还有重要的男性主人,往往从事农耕工作。在汉朝,耕牛成为普遍重要的农业工具。
男耕女织,织女和牛郎就成了夫妻,成为民间家庭美满的代词。
但是在汉朝普通男性还有重要的义务,就是徭役和兵役,分离,战乱,隔绝,冲击着安稳传统的家庭生活,造成情感和现实的困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到了七夕,可以看见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星仿佛是在银河边织布,整夜在机杼上,但是她在织布机上坐了一天,也没有见她纺织出一匹布。因为她在哭泣。
银河的水是这么清浅,看上去也不远,但是两人无法相守,相爱的人隔着天河。
这是现实的写照。女子留守家园,丈夫不能归来,感情阻隔于现实和不可抗力。
曾经银河象征家园的小溪,夫妻男耕女织,但是到了汉末,显然因为丈夫的不归,这条灿烂的银河重新变成了天堑。
当然这样的家庭,女性承担的悲苦会更多。
当七夕逐渐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大节,在南北朝时期,七夕有了新内容。
不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各在银河两岸吗?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这是人间对于幸福团圆的期望。
至于谁见过牵牛星和织女星双向奔赴?
但是既然牵牛星和织女星传统就被认为是夫妻,那么这个节日,就当他们能够聚会在一起好了。
当然这个传说逐渐有头有尾,织女是天孙,就是天帝的孙女,善织云锦,天帝怕她寂寞,许给天神牵牛。结果织女因为贪爱家庭快乐,荒废了织布,天帝大怒,强行隔断牛郎和织女,只允许他们一年见一次,就在七夕。
这个故事几乎赢得了所有阶层的好感。情感也原本是每个阶层每个人都有的体验。
而在南北朝时,关于相见离别的情感描述,已经非常细腻和现实。
“新知与生别,由来傥相值。
如何寸心中,一宵怀两事。
欢娱未缱绻,倏忽成离异。
终日遥相望,秪益生愁思。
犹想今春悲,尚有故年泪。
忽遇长河转,独喜凉飙至。
奔精翊凤轸,纤阿警龙辔。”南梁 · 王筠《代牵牛答织女诗》
新相见和苦离别,都是大事。
如何在这样一个夜晚,发生相见和离别两件大事,让心情起伏跌宕。
在一起,还没有到最美满的时候,忽然又离别。
没有见到的时候,整天遥望相思,只加重了心中的悲苦。
我还想着春天的衣裳上还有去年离别的眼泪,忽然间,秋风起了,银河横在面前。
我赶紧驾着凤车龙马,满怀激情的奔向你啊。
就算是分别再苦,一听说还能见面,也就奋不顾身的飞向你,哪怕短暂的见面后,是长久的痛苦。
到了唐朝,七夕成为官定的佳节。唐朝以道教为国教,自然收纳了各种故事传说。
《开元天宝遗事》“宫中以锦䌽结作高楼,可容数十人,陈花果酒炙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斜乞巧。动清商之乐宴乐达旦,时人皆效之。”
不过此时的皇帝唐玄宗比汉武帝更热爱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但是,安史之乱给国人的震撼太大,白居易想努力还原当时事件的某些真相,他获得了很多宫廷资料,走访了很多健在的唐玄宗时代的宫人,写出了著名的《长恨歌》。
其中有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长生殿过七夕的段落,说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牵牛织女星下盟誓,夫妻永不变心。
那么白居易不是当事人,他何以如此肯定?
一,至少有健在的当时的人,可以证明七夕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某些生活细节。
二,《长恨歌》没有受到当时皇族的抵制,相反白居易时期的皇帝也喜欢《长恨歌》,侧证了许多事件属于真实。
而正是这首诗,加持了七夕节深沉的情感力量,这是一个关于爱的节日。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 · 白居易《七夕》
七夕节乃是早秋的美节,银河璀璨,凉风吹来,代表着秋天的到来。
七夕节有着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带给人欢乐,也带给人离别的惆怅。
只有这个节日,涵盖着人最深厚的快乐和忧伤,让人期待,让人幸福,让人回味,让人感伤。
也正是这种弹性,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爱情观,感情观。就是忠贞,坚持,期待,团圆。
而织女就是从古至今辛勤而坚韧的中国女性,值得给与幸福,给与厚爱。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