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特履新北约秘书长后首次发声,对华态度强硬,称友谊依旧但立场明确

说心语 2024-10-06 09:18:24

2024年10月1日,荷兰前首相马克·吕特正式上任北约秘书长,标志着北约新领导层的诞生。作为北约的最高领导者,吕特在上任后的首日就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言论,涵盖了俄乌冲突、美国合作以及对中国的立场转变等热点话题。

作为新任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履新后将俄乌冲突置于首要议题。他明确表示,支持乌克兰的独立与安全是北约的首要任务之一,称乌克兰的存续与欧洲安全息息相关。在过去几年中,北约不断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支持,而吕特上任后的发言表明,这一政策在他的任期内将得到延续甚至强化。

吕特特别提到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前景,并对此持开放态度。他认为,乌克兰的加入将有助于巩固欧洲的安全体系,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他还提出,北约各成员国应当增加军费开支,以确保欧洲10亿人口的安全,呼吁各国承担更多的集体防务责任。

在谈到与美国的合作时,吕特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务实态度。他指出,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他都有信心与之合作。这一表态反映了吕特对美国内政变化的敏锐应对能力,同时也强调了北约与美国作为跨大西洋安全伙伴关系的稳固性。

吕特曾在担任荷兰首相期间与特朗普共事了五年,彼此有一定了解。他表示,不管美国未来政治风向如何变化,北约将继续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这也凸显了美国在北约框架内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在全球安全事务中的核心角色。

吕特在其上任后的首次发声中对中国持强硬态度。他指责中国通过向俄罗斯提供间接支持,助力其军事工业,称中国是俄乌战争的“赋能者”。这一言论不仅与中国此前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中立调停立场相左,也表明了吕特上任后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

吕特进一步表示,北约将在未来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借此应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他提及北约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伙伴关系,称这些关系将在他任内得到进一步巩固。吕特的这一表态预示着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或将持续扩大,而这也可能引发中国的更强烈反应。

对于吕特的指责,中国驻欧盟使团迅速作出回应,严正驳斥其言论。中方发言人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呼吁各方通过对话与谈判化解分歧,而非通过制裁和军事手段加剧冲突。中国一贯主张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并曾在国际场合多次推动和谈与停火倡议。

中国方面还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思维,停止插手亚太事务,避免将地区安全问题复杂化。中方重申,中国对乌克兰危机持中立立场,始终站在和平与合作的角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煽动和对抗。

吕特曾在担任荷兰首相期间对中国保持相对温和的态度。他曾公开表示,荷兰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并反对“脱钩断链”这一与中国经济脱离的政策。然而,吕特在出任北约秘书长后,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这一转变与其担任北约最高职务后,必须考虑联盟整体利益、尤其是美国影响下的政策导向息息相关。

吕特的前任,斯托尔滕贝格,也多次对中国发表强硬言论,甚至威胁对中国实施制裁。然而,相较于斯托尔滕贝格的强硬姿态,吕特的对华态度相对温和,尽管也表达了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担忧,但言辞中仍保留了一些余地。可以看出,吕特的立场调整更多是出于北约秘书长这一职位对联盟利益的考量,而非他个人对华政策的全面逆转。

吕特的言论表明,北约在未来的对华政策上将继续保持强硬姿态,尤其是在涉及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事务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约内部对华政策的共识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欧洲国家仍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因此,尽管吕特的强硬表态为其履新后的首个发声定下基调,但在实际操作中,北约的对华政策可能还会受到多方面的掣肘。

中国方面对吕特态度的转变应有所准备,毕竟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很难对中国展现真正的友好态度。只要中美关系未显著改善,北约的对华政策也难有突破性变化。未来,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交锋与合作将继续交织,考验着双方的外交智慧与战略定力。

吕特在担任北约秘书长后的首次发声,展现了其对全球安全形势的清晰判断以及在北约框架内推动集体防务的决心。其对中国的强硬表态引发了不小争议。未来,吕特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平衡各方利益,将直接影响北约的政策走向及全球安全局势的发展。

0 阅读:240

说心语

简介:简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