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在我国被尊为“圣人”,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留下了超多传世名言。《论语》满满一本,都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即便过了数千年,也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反复琢磨。
但其实呢,现代人对古人的一些话理解都是错的。那些流传了上千年的话,到咱们这儿,意思早就变了,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
就像孔子以前大骂过的一句话,传到现在都能变成口头禅,而以前夸人的话,如今却成了指责的话。
【1,古人话语原意被扭曲】
其实在现代,扭曲古人话语的原意是很常见的,咱们现在说的好多话,都不是古人原本想表达的意思。
毕竟,现代人不管怎么按照史实去翻译那时的话,重现古时的场景,在口口相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话把原意弄丢了,最典型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
乍一听,这句话好像是在鼓励人自私自利呢,意思就好像在讲,人要是不替自己着想,那可是天理难容啊。
但其实呢,这句话是佛经里的一句话。很明显啊,佛教怎么可能鼓励人做自私自利的事呢?佛教一直倡导的都是人们要心怀天下的苦难,要有慈悲心。
所以呢,这话就是有些人想给自己的自私找理由,故意把原意给歪曲了。实际上在原本的经文里,“为”字该读二声,含义是说人得提升自己的修养,好好修炼自己,不然天地都不会容的。
还有些时候呢,古人说话太文雅了,就连骂人话用词都特别巧妙,搞得后世的人理解不了某些话到底是在啥场景下用的。
孔子身上这种情况最常见。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在教学生的时候,老是被学生气得不轻,然后就会大骂学生那些不争气的地方。
不少人都不信孔子会骂人。可圣人也是人啊,是人就有七情六欲的,孔子也常常会生气嘛。只是孔子骂人特高明,搞得现在的人根本听不出是在骂人。
【2,宰予惹孔子不满】
孔子的弟子宰予,是“孔门十三贤”里的一位,他老是被老师训斥,有时是学习不踏实,有时是言行有毛病。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那对待不同的学生就得用不一样的法子。对于那些腼腆的学生,孔子会以鼓励为主。
不过宰予明显不是这样的人,宰予老是提出很刁钻的想法来刁难孔子。就像他以前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有关父母去世时该不该守孝三年的问题。
那时候,这是每个人都得遵守的风俗。可宰予呢,他就不按常理出牌。宰予问孔子说,要是守孝守三年的话,这就代表着三年里都没法讲究礼仪,也不能弹琴奏乐了,这么一来,很可能就会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那这样的话,还需要守孝三年吗?
宰予话里有话,孔子听出来了。所以孔子没正面作答,而是反问他,作为君子,守孝三年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踏实,你要是只守孝一年,你心里能踏实吗?
宰予不慌不忙地答复孔子,称自己心里踏实,孔子于是无奈地讲,你要是心里踏实那就这么干吧,这时候孔子就瞧出这个学生宰予的品性了。
于是宰予离开以后,孔子便对身旁的人讲,宰予可算不上仁人。小孩生下来得三年才能差不多自己走路呢,他父母去世了,宰予居然觉得守孝一年就够了。
【3,孔子怒骂宰予】
能看得出来,孔子那时候就对宰予有不满情绪了,不过这种不满彻底爆发,还是在上课的时候看到宰予睡得呼呼响的时候。
孔子那时候就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名师了。他给学生讲自己思想的精髓时,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可宰予却毫不在意地在后面睡觉。
这可把孔子气坏了,从古到今,就没有老师会喜欢上课睡觉的学生,于是孔子就骂了他两句特别难听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对,“朽木不可雕”现在都成了咱们现代人的口头禅了。不过在以前,这可是句很愤怒的话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把宰予比作“烂木头”还有“粪土墙”,这骂得可真够难听的了。
能瞧出来,孔子气得不轻呢。宰予这做法,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尊重知识,所以孔子骂他也没毛病。
不过在现代人的口头语里,这话虽说也是贬义的,但大多是在表达失望,并非愤怒,并且好多人也体会不到孔子当时那种愤懑的情绪了。
不过也有人觉得,孔子之所以大骂睡觉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是宰予。毕竟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嘛,如果睡觉的是那种品德贤良,晚上因为干活缺觉的人,孔子估计也不会这么生气。
不管怎样,从这件事能看出来,孔子作为老师,有那种爱生如子的精神。正因为爱护学生,才会恨铁不成钢,才盼着学生有上进心,所以孔子其实骂得可不少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说的是孔子的朋友原壤。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吊唁,结果看到原壤坐姿很没样子。孔子心里当然就有点生气了,于是就骂他:“你年轻的时候不讲究孝悌,老了也没做出啥成绩,这么大岁数还不死,简直就是个祸害。”骂完之后,还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现代人面对古人,特别是像孔子这种充满智慧的古人所说的话时,最不该自大,按现在的认知去理解。应该先弄明白,再去运用,防止歪曲古人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