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禅寺宗教属性问题
相传,太上老君受玉皇大帝之委托,下凡到管山督造寺庙,搭建百姓与神仙沟通的桥梁,成为紫荆禅寺的奠基人。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犹如一块坚固的基石,奠定了其作为道教圣地的地位。
追溯历史,唐朝初期该寺庙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场所。唐高祖李渊将自己视为老子(李耳)的后裔,这种信仰深深融入了他们的统治理念,成为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德年间(618 - 626年),正式尊老子为皇室祖先,并修建老君寺,以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追思。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动,被郑重地载入《旧唐书》,李渊追封老子为“圣祖”,开启了李唐皇室尊崇道教的先河。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年),更进一步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一举措将道教推上了国家宗教的崇高地位,使其在唐朝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到了唐玄宗时期,老子所获殊荣达到了新的巅峰,被封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不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建玄元皇帝庙,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将其思想精髓融入国家的文化教育体系,规定科举考试需加试《老子》。通过这些举措,李唐皇室巧妙地将道教与皇权紧密相连,强化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巩固了李唐皇室的统治合法性。
公元691年,唐睿宗李旦在管山避难期间来寺庙祈福。当他看到寺庙大殿内供奉有太上老君神像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亲切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先。此时,寺庙周边的紫荆花正绚烂绽放,在这祥瑞之景的环绕下,李旦预感自己将逢凶化吉。于是,他借酒举办封禅(shàn)仪式,醉赐寺名“紫荆禅寺”。这无疑是对紫荆禅寺道教背景的再次有力印证。值得深入探究的是,根据《洛中纪异》的记载,紫荆禅寺的“禅”正确读音是(shàn)(音同善,义禅位),与“泰山封禅”的“禅”同音同义。这既与李旦禅让帝位的特殊经历相契合,又深刻地蕴含着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若将“禅”误读为(chán),则极易与佛教中的“禅修”产生混淆,误认为是佛教场所,这与李唐皇室将自己视为老子(李耳)后裔的统治理念和政治目的相悖,与李旦赐名的初衷背道而驰。
老子
公元2000年,管山周边贤乡善众再度重建“紫荆禅寺”,为彰显对太上老君的崇敬与缅怀,寺庙大殿中间供奉着“三清”神祇,陪祀有“慈航道人、文昌帝君”等,这一显著标志无疑向世人昭示着紫荆禅寺的道教本色。
综上,从神话起始到历史渊源,再到实物现状都表明,紫荆禅寺是一座承载着深厚道教文化底蕴的道教寺庙。我们绝不能仅凭寺名,就轻率地将紫荆禅寺误认为佛教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