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高级代表团访印,随行的还包括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核心成员,场面空前盛大。表面上,德国此行是为了加强经济合作,暗地里却另有打算——“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几周前,德国还站在我国一边,反对欧盟加征电动汽车关税,如今却频频拉拢印度,试图“多元化”以摆脱对我国的依赖。如此“友好”的盟友转头下黑手,令人不禁质疑德国的真实意图。
一、德国与印度合作的意图欧盟投票决定是否对我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彼时德国与其他4个成员国一同投下反对票,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声援我国,认为这一政策可能影响欧洲经济。甚至德国政商界的主要人物也在各种公开报道上反对此事,我国商务部长亲赴欧洲斡旋此事时,德国也在一旁游说其他国家。
我国在欧盟投票后出于礼尚往来,没有在关税问题上针对德国的汽车产业进行反制,甚至多次公开表示感激德国的“支持”。
然而,就在表面支持我国的几周后,高调提出要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来减少对我国的依赖,甚至公开强调“印度对德国经济安全极其重要”。
德国这一表态显然让人怀疑其真实用意,表面支持我国的同时又频频示好印度,试图借助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其实德国的“多元化”战略并非心血来潮。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经济因依赖俄罗斯能源而遭受重创,这让德国政府开始推行“去依赖化”策略,特别是在与我国的经济关系上。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表示,印度市场能够为德国提供年轻劳动力和低成本制造的机会,是降低风险的关键。可以说,德国拉拢印度不仅是经济利益考量,更是为了防范在地缘政治局势中对我国的依赖。
朔尔茨此行还带有一项重要议程——防务合作。过去,德国和印度的军事联系并不紧密,但今年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显著增加,特别是与印度的防务合作逐渐浮出水面。德国正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竞标50亿美元的潜艇建造项目,力图帮助印度摆脱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显然是在印太地区强化自己的存在感。
二、中国的反应面对德国在外交上的复杂态度,我国也并未止步于单一的经济伙伴关系,而是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自主创新与多边合作战略,以应对潜在的国际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大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求在供应链关键领域实现自给自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增长了15%,并在半导体、芯片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加速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有效减轻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保障了关键技术的独立性。
此外,我国也在积极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东盟、非洲和南美市场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8%,并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这一举措有效分散了我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也显示出我国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多样化策略。
德国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伙伴,但面对其双面外交,我国更注重多边经济合作,在全球布局中不断优化供应链。通过与更多新兴市场的合作,我国的供应链更加稳固,同时增强了应对国际压力的能力。
德国试图借助印度分散对我国的经济依赖,但这一策略真的能顺利实现吗?
三、德国多元化战略的隐忧要乐观来说,这个策略可未必能够成功。印度确实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其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小短板。
与我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相比,印度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稳定的体系,这为德国在印度市场上的投资带来了不确定性。许多外国企业对印度市场“观望”的态度,也验证了其营商环境的问题。
此外,德国拉拢印度的背后,其“去中国化”的趋势也可能对中德关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作为欧盟的经济领导者,德国的选择对其他欧盟国家有示范作用。德国未来若持续加大对印度的投资,是否会在欧洲引发一波“去中国化”的浪潮?这种连锁反应将如何影响我国在欧洲的经济布局?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德国对我国的双面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友好”关系背后的复杂性。在国际舞台上,国家之间的合作总伴随利益诉求和政治算计,德国表面上的支持和暗地里的谋划让人感受到其“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