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祥与张俊功
在陕北说书的历史上,韩起祥与张俊功堪称是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陕北,从事书匠这一行的已不在少数,但承前启后者,唯有韩张两位!
早在张俊功出道之前,韩起祥就已是名声鹊起的说书艺人了。而在张俊功出道之后,但还是默默无闻的初学阶段,韩起祥在书匠这一行已堪称宗师级别的人物了。到张俊功说书小有名气的时候,韩起祥的表演早已经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等大人物的肯定,使得他在整个西北地区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毫无疑问,张俊功的成长,离不开韩起祥,甚至可以说,没有韩起祥,张俊功难以走出传统说书模式的束缚,或者至少在说书上难有突破,正是得到了韩起祥的点拨和指导,才使得张俊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终成比肩韩起祥的一代说书大师。也就是,张俊功与韩起祥有师徒之名,也有师徒之实,而张俊功在有些方面,可能已经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不过韩起祥与张俊功真正建立起师徒之情却是起于一场误会,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当时在陕北说书这一行,其实不仅有传统的门户之见,也有现代意义上的版权意识。韩起祥在陕北地区,早已是知名的说书艺人,其说书不仅在群众中广受欢迎,在行业内更具影响力,是说书行业争相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张俊功作为这个行业中最有潜力的一员,也一直以韩起祥为榜样。
他的说书风格颇有韩起祥的风格,而《刘巧翻身记》被指篡改了韩起祥的原创版权,一时间在说书界大有要掀起一场侵权风波之际,张俊功及时做出解释。原来是一场误会,张俊功说的那场书,并非韩老的原创作品,是记者报道出现的笔误。这场误会,更引起了韩起祥对张俊功的关注。
其实在张俊功没有正式拜韩起祥为师之前,他的名字对韩老来说也不陌生,甚至张俊功说书在技巧等方面,还多次受到了韩老的点拨,在名师的指导下,张俊功受益颇多,也正是受名师的影响,张俊功不断取得了进步。当然,那时候韩起祥对张俊功说书方面的天赋还没有足够的估计,直到侵权风波之后,韩起祥才对张俊功特别关注。
当他认真听了张俊功的说书后,让他异常惊喜。韩老在激动兴奋之余,也倍感欣慰。听了张俊功的说书,韩老明确无误下了结论:陕北说书后继有人!一时间,韩老五味杂陈,如释重负。一生奉献给说书这行,他已经不求名利上的回报,而是传承陕北说书,继承其衣钵才是他念兹在兹的大事。
在文革的政治风暴中,韩起祥备受迫害,很多人都认定,他的说书生涯自此结束,甚至他本人几乎就是朝不保夕,哪里还敢再奢望拿起他心爱的三弦!这个时候,自然是多半人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要跟他划清界限了。只有张俊功,纯属出于对前辈的崇敬,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在韩老最困难和最需要温暖的时期,给予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主要是物质方面,当然那时候,不管是谁,在物质上都不可能富裕,但是张俊功是通过对自己物质上的苛刻,节省出来帮助受苦受冤屈的韩老。
回想九死一生的往事,韩老更是感动不已,听着这位后起之秀的演出,他几乎要拍案叫绝,不禁激动的老泪纵横。他激动的拉着张俊功的手,直言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老朽了。这一刻,陕北说书的两位泰山北斗,正式建立起了师徒名分,张俊功被韩起祥引以为是自己的得意弟子,正式将陕北说书的大旗交到了张俊功的手里!
1979年中国的文艺界,包括各类民间艺术,迎来了暖春。这一年各类文艺陆续开始复苏,电影等艺术也相继开始出现新的发展。与当时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稍有不同,呈多样性的电影《北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拍。这部以陕北地区革命为题材的电影,融入了多种地方元素,其中就有陕北说书的片段。制片方本来邀请韩起祥为该片段配音。此时韩起祥已经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同时也是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张俊功,所以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张俊功去东北录音。
韩起祥全国知名,因此制片方特邀请他。但是张俊功,对于制片方来说,还完全是陌生的面孔,对其能否胜任配音的任务还是有所保留。接待张俊功的同时,制片方请张俊功即兴说一段《金钗玉环记》。当时很多说书人还笼罩在大批封资修的风暴阴影下,人人如履薄冰,唯恐躺着中枪。制片方所要听的书,当时属于传统书目,张俊功犹豫不敢说。制片方说,此地并不禁忌,但说无妨。于是张俊功才即兴说了一段。张俊功一开口即赢得满堂喝彩,制片方大喜过望,说张师傅说的这段,正是我们想要的配音。电影之所以迟迟不能杀青,就是卡在了陕北说书这段配音了,张俊功的配音,一举突破电影的最后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