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人喊:“怎么还不放假,不想搬砖想回家,票都抢好了。”
这两天,风向一转,另一拨人开始喊:“为什么又要过年,不想回家过年,想去外地旅游,给自己放个假。”
过年和放假,明明是一件事,却形成了一组反义词:想放假就别回家;回了家就等于没放假。
网上关于”年轻人为什么过年不想回家”的话题下面,评论区给出的理由都挺心酸:
因为要不得不面对本就一直不满也在逃避的现实。
全桌都在热火朝天讨论自家孩子,只有一个没结婚的你在里面喝饮料。
大龄未婚,扛不住那么多相亲局。
回了家却没有一点归属感,像是暂时借住的客人,但没有客人的待遇。自己的房间放的都是他们的东西。
有人说,今年要跟父母摊牌,过年不是自己要渡的劫。
有的孩子只能蒙着头瑟瑟发抖:“我比猪都怕过年。”
有人就算回了家,也是全程逆子模式:二表姑?不认识。相亲?不去。春晚?不想看。求求你们别给我削苹果了。
2024年的春节,渴望自我与自由的年轻人,纷纷开始研究,怎样用更加礼貌的方式断亲。
而视觉志却意外采访到一个“反潮流孝女”@醒狮。她说,自己从前最讨厌过年,但今年,她想早点回家,遵循着古旧的流程,回老家、大扫除、串亲戚、吃饺子。
她说,她找到了过年的意义。
@醒狮是来自北方三线城市的女生,毕业后北漂,独居。她从小不爱过年。
小时候,她大部分时间在奶奶家过年,印象里,大家总是在吃饺子——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且必须是猪肉白菜馅。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不能说话,她埋头硬塞,吃完还得被迫为全家表演节目,讲《小燕子的故事》。
七岁时,她哭着跟爸爸说“不吃饺子,不要奶奶”,爸爸严肃地训了她,威胁她“不吃饺子就没有压岁钱”。
饺子和奶奶成为醒狮的童年噩梦,很多年后,奶奶不在了,噩梦却越来越多。
大学毕业,她漂在北京,每次腊八前后,父亲都给她打电话,郑重提醒她“早点买票,回家过年”;回到家,父亲会让她换上鲜艳的衣服,给她喝酽茶,让她少玩手机,陪妈妈包饺子。
初一开始走亲戚,她要接受好几轮盘问和炫耀。二姨总说,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毕业,但是立志留在家乡做公务员,终身陪伴父母身侧。
姑姑们对醒狮的情况非常担忧,和她讨论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
你的工作我没听说过,所以你的工作不是正经营生。
你一年赚的钱还不如谁谁家闺女的工资的一半。
家乡某富二代积极求偶,你为什么不去试试相亲。
她忍了一年又一年,把网上的“怼亲戚话术”背得滚瓜烂熟,但始终没胆子说出来。爸爸看出她的不乐意,总提前嘱咐她:“过年要有礼貌。”
父母不理解她的过年焦虑,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焦虑。28岁的春节,妈妈找了当地很灵的一间道馆,求来一堆“桃花符”。醒狮回家过年,发现自己卧室和衣柜里飘着大小黄纸,氛围惊悚。
妈妈神秘地告诉她:“听说过年时求的符挺灵的,你别撕。”
人生就像一场戏,她觉得自己走进一个中式恐怖故事。她含着眼泪喊:“你们再这么吓唬我,明年我不回来了。”
爸爸声音比她还大:“你敢!有本事你永远别回来!”
30岁的春节,醒狮没有回家。她跟着男朋友,回了对方老家,北方农村,高堂大屋,没有暖气,男友妈妈给她一床八斤的新棉被,她被压得一夜没睡。
大年初一,男朋友拉着她早早出门,给一家不认识的亲戚磕头拜年。老大爷给她一个红包,祝福语重心长:孩子,老X家这一房就这么一支独苗,你肩负重任啊!
她不停地笑着点头,开始怀念去年的“恐怖片”。
365天后,她又回家过年了,妈妈像商场导购一样,给她介绍家里房子新换的种种陈设和电器,在厕所隆重推荐自动马桶,坚持让她脱了裤子坐一下再起来,感受马桶的冲水功能。
妈妈帮她撕开每一种零食,小心地问她明天要不要一起去大姑家,她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客人。
爸爸一直问她,要不要一起去买新衣服,明天穿鲜亮衣服过年,吉利,还问她几号回京,提前包好初八和十五的饺子给她带走。
醒狮心累,又是饺子,又是讨吉利,能不能不要过得这么复杂,每次回家都得不到彻底的休息。
明年,她真的不想回家。
可她也想念家乡,心疼父母的小心翼翼。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忍不住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过年?”
醒狮明明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曾听到爸爸对妈妈说,该过年了,烦。
她还记得爸爸曾偷偷抱怨,奶奶泡的酽茶太涩了,茶叶也不好,饺子总是煮不熟,亲戚又总是来得太早,说话太多。
醒狮确信,年轻时的爸爸,和如今的自己一样,讨厌老一套规矩。
那他现在咋就成了一个喝酽茶、穿红毛衣,天天吃饺子的老头了呢?
爸爸轻描淡写地给醒狮讲了一段往事。
醒狮的爸爸@铁头今年65岁,14岁开始,他讨厌过年。
14岁之前,他盼着过年。缺衣少食的年代,母亲只有过年时才会炸丸子,家里的饼干筒里才会有糖果。大年夜,放鞭炮,他和弟弟被母亲、姐姐捂着耳朵。初一早上,大家有说有笑吃饺子,家里大门开一整天,任由邻居的孩子们穿堂过户。
这样的热闹和快乐轮回了十三次。在他人生的第十三个春节,母亲突发奇想,往饺子馅里加了虾皮。早上煮饺子,因为父亲一直说要早点出门拜年,母亲匆忙中踩碎一个煮熟的饺子,打碎了一个小碗。
母亲说,岁岁平安,揭过。半年后,铁头11岁的弟弟突发疾病,猝然离世。
打那以后,母亲再不能好好过年。
母亲开始反省,铁头弟弟离开前的种种预兆,打碎的小碗,踩碎的饺子,都暗示这家要失去一个小孩。
还有脑子一热放进饺子的虾皮,就是告诉她——这回瞎了。
当时父亲好像穿了黑色毛坎肩,不吉利。
村上春树说,这人世间即使微不足道的事,也不是纯属巧合。母亲不读村上春树,但母亲与村上所见略同。
为了防止家里再出现不祥的暗示,母亲每次过年都格外小心。饺子必须吃猪肉白菜馅,白菜必须完美无缺,食材不好就要扔掉,再念一句“阿弥陀佛”。
年三十晚上,老太太带着女儿媳妇包饺子,神情肃穆,饺子馅反复尝七八次,盖帘上的薄面撒好几层,就像完成重大科学实验。
初一早上吃饺子前,谁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如果不小心说了“不好”“不行”“不高兴”这种词,就要被打一巴掌。
这些规矩迭代了数年,逐渐演变为吃饺子前不许说话,对不吉利的词汇做到严防死守。
家里出现第三代后,长辈会在初一早上轻拍孩子们的脸,母亲们打着手势帮自家小孩快速穿好衣服,立刻围坐餐桌。
图源:电影《重逢》
春节的气氛,在母亲的带动下,一年恐怖似一年,铁头因此讨厌过年。工作后第一年,他穿了单位发的新衣——灰坎肩配白衬衣,本想显摆一下,结果母亲觉得白衣不吉利,一整年都对他没有好声气。
醒狮九岁的春节,吃饺子到很饱也不敢下桌,后来就吐了,低烧。打那以后,铁头就对母亲说,岳母孤寡,他们往后初一下午再回家。
铁头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儿子年三十不回家,在早些年是很叛逆的行为。铁头用这个小动作,向母亲的规矩、和母亲给家族带来的内耗、压抑无声地抗议。
“你奶奶倒是从来没生过我气。”铁头对醒狮说。
铁头抵触家里的氛围,抵触了三十多年,直到母亲离世。
母亲走后,铁头突然发现,过年没有“年味”了。母亲在时,二十三买糖果,二十四扫房子,炸丸子、办年货,无一不随着老规矩。
每年腊八,母亲喊他们一家回来喝粥,嘱咐他从单位的食堂预定过年的豆包。二十五之前,让他回家检修家里所有的水龙头和灯绳。初一回家,母亲给他倒酽茶,给孩子包红包,给他看今年的点心新鲜不新鲜。
这些琐碎的回忆让老年铁头觉得,过年值得。
他开始拉着老伴,逐年寻回从前的老规矩:年底洗窗帘、扫房子,三十儿泡酽茶,初一早上煮饺子。初五、十五、二十五,他都要吃饺子。
他笃定,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都是因为缺少仪式感。
可醒狮明白,爸爸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想念奶奶,回归少年时代。
她一下子就理解了爸爸,理解了爸爸每年腊八前后给她打电话,提醒她喝腊八粥,春节回家。因为当年奶奶也做过同样的动作。
大扫除、喝酽茶、吃饺子,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流程,在爸爸的眼里,都是旧时光的延续,背后是爸爸童年时的快乐。
完成这些流程,爸爸晚年的孤独和青春的遗憾就能得到弥补。
他一定很怕女儿不回家,怕女儿未来的某一个春节,也和他一样,再也吃不到妈妈包的饺子。
也许奶奶的规矩给了他强烈的心理暗示,他现在真的很相信穿红毛衣过年会吉祥如意。他会慢慢变得有点迷信,要人哄,会越来越像当年的奶奶。
醒狮觉得,自己和春节和解了。
一起和解的,还有童年时奶奶的规矩,成年后爸爸的红毛衣。
她心算了一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和自己每年回家的次数,得出的数字让她心惊肉跳。
父母尚在,她已经远远窥见了无尽的遗憾。
将来父母年迈,她的春节必将比如今惨淡百倍。
眼前的春节不能尽如人意,但依然值得且过且珍惜。
她说,今年春节,一定早点回家。
早在过年之前,“断亲”话题就反复上热搜,年轻人都说,与其浪费时间和一年只见一面的亲戚喝酒、斗智斗勇,断亲不香吗?
算计压岁钱,互赠无用的年货礼盒,攀比自家的配偶和儿女,都是空耗生命,不如带着父母找个地方度假,或者干脆自己度假,大家都自在点不好吗。
专家们对此表示理解,他们说,人类不再需要农耕、文明进步后,就会拒绝人情社会的社交方式。
网友们也说,很多家庭用着女儿的工资装修房子,不给女儿留一张睡觉的床,这种人家,断亲也罢。
醒狮觉得,大家都说得没错,怎样过年,其实都是对的,只要觉得开心就好。
她只是更清晰地意识到,那些还能坚持在春节走流程的人,大约都是幸福的人。他们都是为了在乎的人,守着不喜欢的礼节。
而大胆断亲的人,大约是经历了一些风雨,看透了世事,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所以才有这样的勇气。
都是为了好好生活,拼命努力的,可敬的人啊。
今年历经抢票、掏空支付宝、绞尽脑汁选礼物、成功拒绝相亲和二胎的,无名的人,祝福你们,新年一切顺利。
今年成功断亲、外地过年、打破陈规、拒绝和亲戚在餐桌品拼酒的,无名的人,祝福你们,新年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