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氏到王氏,再到颜氏,琅玡为何孕育出如此多的高门士族?

书兰聊历史 2023-05-07 06:42:02

前言:近些年国潮之风大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富有国潮韵味的名词,其中便包括一些城市的古称,比如朝歌(今河南鹤壁)、楼兰(今新疆若羌)和牧野(今河南新乡)等。不过要说哪个城市的古称最美,无疑山东临沂,其古称“琅玡”不仅音韵十足,还有相当美好的喻意,“琅”可指洁白,“玡”则可指珍贵,合在一起就是“清贵”,或者说“良才美玉”。

事实上的琅玡也的确对得起这个名称,三国时期有“三方为冠盖”的琅玡诸葛氏独树一帜,东晋时期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玡王氏傲视天下,隋唐时期有“千年孝悌”的琅玡颜氏冠冕不绝。这三家士族,无论哪一家放在哪个地方,都足以让那个地方名声大噪,琅玡却独揽三家。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琅玡之地能够孕育出如此多的高门士族,到底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今之临沂

一、山水灵性之地

1、从琅玡台到琅玡国

最早见于史料的琅玡地名并非今日之临沂,而是今日青岛市黄岛区琅玡镇,相传姜子牙初到齐地就封时,曾派人在琅玡镇这个地方造了一座祭祀“四时主”的琅玡台。所谓“四时主”,即掌管四季变化的主神,也是东夷先民长期信奉的主神。此后,姜氏齐国又在琅玡台一带修筑琅玡邑,可惜在春秋后期被越王勾践所占,史载勾践为了成就霸业,“徙都琅琊,立观台”。

越国以琅玡为都,雄踞东方,历五世,后因国运不昌而被迫退居江东故地,琅玡邑随之在齐楚两国的博弈中几经易手,存在感缺失,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琅玡方才以一级行政区划的地名而闻名于世。作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琅玡郡不仅地域广袤,辖有今青岛一部、潍坊一部和临沂大部,还深受秦始皇青睐。史载他曾先后三次莅临琅玡郡,期间还让徐福从琅玡出海寻仙。

秦朝时期的琅玡郡

汉朝建立后,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推行郡国并存制,琅玡郡初属齐国,于高后八年被赐封给营陵侯刘泽(刘邦之族弟),始有琅玡国,然而不到一年即被汉文帝刘恒恢复为郡。鉴于琅玡古城时有震灾,汉文帝下令在其西边新建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以此城作琅玡郡的新治所。彼时的琅玡郡虽说已经只有秦琅玡的约1/3大小,但依然是辖有51个县的大郡。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将其十一子刘京封为琅玡王,以琅玡等13个县为琅玡国,国都设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汉章帝刘炟甫继位后,朝中言官便对琅琊王刘京发难,出于自保,刘京主动将包括都城莒县在内的几个富庶之县上交朝廷,换取东海郡的临沂(今临沂沂南)和开阳(今临沂市区),并以开阳为新都,这算是临沂和琅玡正式手拉手了。

东汉时期的琅玡国

2、琅玡国的地理优势

从第一代的刘京到末代的刘熙,7代琅玡王将琅玡国治理得有声有色,为孕育士族提供了安定祥和的环境。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后期出任泰山郡丞,颜回的24世孙颜盛在东汉末年举家迁至琅玡国,并出任过徐州刺史,这两大家族都可以说是从琅玡国发迹的。当然,除了人治,琅玡国的地理位置也是功不可没。其地位于鲁东南,南与江淮平原接壤,北有沂蒙山脉。

东面有大海,境内河流众多,而且其整体地形呈现出向南的开口状态,地理板块颇为完整。也就是说其地拥有比较独立的发展空间,既没有来自外部的过多干扰,又能够在大乱之时从容南撤。另外孔子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山有水的地方不仅宜居,还宜学,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可以得到内在的睿见,正应了李耳的“道法自然”。

临沂地形

都知道华夏大地有龙脉之说,而龙脉有南、北和中三条,琅玡国正好位于中龙的东面分支上。按风水学的说法,其地因星峰顺出,行脉团聚而属于“顺龙”(吉龙脉的一种),生活在这种龙脉上面的人好处多多,比如多福多寿、富贵绵远。再说龙脉入首的讲究,其地的龙脉是往东渐入平地,有“潜龙入首”之说,主财运和福运。

除了龙脉之外,风水学中还有“四象”,而琅玡国背面的大山正好是极佳的玄武之象,从茶山到蒙山高大隆起,是齐鲁大地上最大的山脉,且其域内有一种独特的龟形地貌。来到正面,又是最喜平原开阔的朱雀位,有此利好,不愁人丁不兴。风水先生们爱说“山管人丁水管财”,而无论是人丁,还是财,都是士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条主龙脉

二、文化昌盛之地

1、毗邻孔孟之乡

士族和豪族的最大不同在于士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豪族要想完成士族化,首先得儒化。齐鲁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学昌盛,作为孔子和孟子出生地的今山东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而济宁和临沂正好挨着,两地之间的儒学文化交流自然不会少。史载孔子因为钦慕学识渊博的郯子,专程跑到郯国(今临沂郯城)请教官制和礼制,收获甚多。

都知道孔子喜欢讲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培养的“孔门七十二贤”为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颜回和曾子,前者是琅玡颜氏的鼻祖,被儒门尊称为“复圣”,后者是地道的琅玡人,有“宗圣”之称。曾子一生著述颇丰,“四书”之一的《大学》和“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均是他的作品,可见他的儒学思想之完善。

孔子讲学

除曾子外,“七十二贤”中还有曾点(曾子之父)和澹台灭明等十余人出自琅玡。这还不算,有“后圣”之称的荀子曾经两度出任兰陵令,期间以兰陵(今临沂兰陵)为家,直至去职后依然留在兰陵著述立说和教学授徒,秦国的李斯、韩国的韩非子和西汉的张苍等人均是他的高徒。待到东汉末年,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又到南城县(今临沂平邑)避难,一待就是五六年,期间主要做的事情也是授徒。

琅玡有如此多的儒学宗师加持,士子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简直不要太好。史载出身于琅玡王氏的王吉因“兼通五经”而成功入仕,并在汉宣帝时期升为五经博士,他所开创的《韩诗》王氏学成为了琅玡王氏的世传家学,与他同时期的诸葛丰(诸葛亮的先祖)亦以“明经”而成为郡文学,后升为光禄大夫。比他们二人晚一些的颜钦(颜盛之子)同样因精通儒学而步入仕途,成为给事中。

位于临沂兰陵县的荀子墓

2、百善孝为先

都说富不过三代,然而古代却有“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的说法。道德这个题目比较大,不过再怎么大,孝道都是其中的核心。如果要说哪个地方的孝文化最为浓郁,无疑是琅玡,且看古人为了推崇孝道而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有10位主角出自于琅玡,几乎占了一半。排在首位的舜帝“孝感动天”,而舜帝便是出生于“诸冯”(今临沂平邑一带)。

还有排在第二位的老莱子“戏彩娱亲”,第三位的郯子“鹿乳奉亲”,以及曾子“啮指痛心”等等,就连出身于琅玡王氏的王祥(东晋权臣王导的伯祖父)也以“卧冰求鲤”位列其中。此外,明朝嘉靖时期有大臣何格为更好的教化百姓而建了一座景贤祠,里面祭祀着以王祥、王览(王导的祖父)、颜真卿、颜杲卿和诸葛亮五位“贤人”,清朝乾隆皇帝后来为此祠亲自题写御碑一块。

王祥卧冰求鲤

“孝”是家族传承的核心要素,是家族发展的内驱,而“忠”和“孝”一样都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别看琅玡诸葛氏分侍三国,可诸葛亮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完美诠释了“忠”之奥义。适逢曹魏灭蜀之际,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镇守绵竹,曹魏以琅琊王的爵位相诱,诸葛瞻依然宁死不降,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家的忠诚,特在绵竹建了诸葛双忠祠。

不过要说到家族式的“忠义”,必须提琅玡颜氏。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和其堂兄颜杲卿分守平原和常山,当时河北形势几乎无法扭转,可他们两兄弟却立志匡扶朝廷,誓死守城。天宝十五年,常山城破,被俘的颜杲卿不惧生死,各种唾骂安禄山,最后死无全尸,据不完全统计,琅玡颜氏在此期间共有30多人为国捐躯。后来淮西李希烈反,颜真卿又勇赴绞索,继续以忠义照耀门楣。

颜氏家族忠心报国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事情都会有原因,琅玡因其富有特色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家风建设和传承的温床,进而孕育出了琅玡王氏、琅玡诸葛氏和琅玡颜氏等高门士族。琅玡不止在古代牛,在近现代同样牛,沂蒙山区的红色文化可谓是光芒四射,那些送夫支前、送子参军的“沂蒙红嫂”,那些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

沂蒙人用自己的善良和奉献在齐鲁大地上谱写出了数不胜数的动人篇章,他们所创造的沂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古之琅玡和今之临沂在时空中传承者卓越的精神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永不褪色的琅玡之光将继续照耀着今之临沂,使之愈发美好。

参考文献:

《史记》

《临沂市志》

《临沂历史大观》

0 阅读:8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