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大导演说,现在已经没有“港片”了,只有华语片。
的确,失去了内地的市场,所谓的“香港制造”腾挪辗转的空间逼仄而局促,难以打开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港片”要生存下去,就要适应内地的市场,从而融入并推动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
纯粹的港片,对于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这样的吸引力是否能够促使他们去购票观看?
另外,对他们而言,怀旧也许比追求新鲜感更重要,而没有新鲜感的“港片”,似乎就更难吸引到年轻的观众。
在这些意义上,今年元宵节上映的电影《风再起时》,似乎就是一个证明。
也许,这部由郭富城、梁朝伟两大影帝主演的巨制,从一开始定调就走错了方向,比如,这样的一部所谓的“史诗级”电影,是否适合用较文艺的手法拍摄?
在许多时候,导演是很难做到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的,牺牲一个,抓住另一个,才具有导向性。比如王家卫与王晶各自的作品。
况且,《风再起时》面临的窘境,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合天时很难说在元宵节上映,是给了《风再起时》一个好的档期。
在前面,《满江红》、《流浪地球2》、《无名》等几部电影“厮杀正酣”,并且“纠缠不清”,但这几部春节档电影的口碑都不错,“实力”、“流量”、“题材”等都不缺。
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风再起时》仓促上映,似乎有些“重心不稳”。
已经在春节档观看了这几部电影的,未必会再掏钱看《风再起时》;未看过,或者只看了一部的,也不一定会选择《风再起时》。
所以,在这个时间上映,只能说它“生不逢时”。
不接地气《风再起时》的“港片”成分极高。
但它的故事已经被翻拍了太多次了。
可以说,许多人都能探出它的“老底”了。
这样的故事,可能本身就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更何况,它还是一个属于香港的“土生土长”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对于许多内地观众而言,很难用“接地气”来形容。
缺少人气对于《风再起时》而言,最大的卖点,应该是两大主演郭富城、梁朝伟。
两位影帝的表演的确可圈可点。
但这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
那么,郭富城跨年龄段的表演与梁朝伟忧郁的眼神的受众到底是谁?
郭富城毕竟不是三十几年前与刘德华演《雷洛传2》时的那个翩翩少年了。
那么,在“帅”真的能当饭吃的年代,郭富城与梁朝伟还不如再帅一点。
继续加油,拍多点电影让喜欢你的歌迷影迷观赏[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