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徐克执导的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票房表现未达预期,尤其是在香港市场,影片上映 16 天仅收获 450 万港元票房,排片场次锐减至 26 家,面临退市危机。
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影片自身存在的争议,更深刻揭示了导演创作理念、市场环境与观众喜好之间的矛盾冲突。
香港票房表现与市场反馈数据显示,《射雕》在香港市场首日票房仅71.2万港元,远低于同期本土喜剧《祥赌必赢》的133.4万港元,以及古天乐主演的贺岁喜剧《临时决斗》的225.4万港元。
此后,该片单日票房持续走低。
2月12日,受新片《美国队长4》首映开画影响,上映15天的《射雕》单日票房跌至7866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5.6万,与同期的《封神第二部》相比大幅落后。
2月13日,香港单日票房排行榜出炉,《射雕》单日票房已跌到2.8万港元,位居第十。
截至目前,《射雕》在香港上映16天后总票房仅有450万,且香港院线排片缩减至26家,这些迹象都表明,《射雕》在香港即将退市,本土院线票房基本定格在这可怜的450万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香港本土电影正逐渐回暖。
2022-2024年,《还是觉得你最好》《明日战记》《九龙城寨之围城》《毒舌律师》和《破地狱》等影片刷新了香港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2024年底,黄子华的《破地狱》在香港本土斩获1.6亿港元。
在市场复苏、观众观影热情渐高的背景下,《射雕》450 万的票房显得格格不入,也足以说明香港观众已对这部电影失去兴趣 。
票房失利的原因探究1、叙事与改编缺陷
金庸先生的原著《射雕英雄传》内容丰富,字数超百万,将如此宏大的故事压缩成两小时的商业电影,导致影片叙事节奏混乱,情节支离破碎。郭靖从初出茅庐的少年成长为心怀天下的大侠这一关键历程被大幅简化,未能充分展现其成长的曲折与内心转变。
同时,影片中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主题的挖掘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此外,加入 “三角恋” 等偏离原著的改编情节,让熟悉原著的观众难以接受,引发诸多不满。
2、武侠内核的缺失
徐克在影片中采用 “玄幻特效” 风格,取代传统武侠片的硬桥硬马打斗,例如郭靖与欧阳锋的 “光波对决”,特效滥用,使影片看起来更像网络大电影,丧失了传统武侠片的真实感与独特美学。
香港观众对传统武侠片感情深厚,审美标准较高,这种风格转变让他们倍感失望。
3、制作质感欠佳
尽管影片投资高达5亿人民币,但场景设计虚假,服装道具质感差,被观众诟病 “塑料感” 十足,无法营造出武侠世界应有的氛围感。
动作戏更是被调侃为 “PPT 式打斗”,动作设计毫无流畅性和节奏感,难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4、流量明星的局限性
顶流明星肖战的加入,虽在内地预售阶段带动了一定票房,但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差异显著。香港观众更注重剧本质量和演员的演技,对流量明星的接受度较低。
在《射雕》中,徐克未能充分挖掘肖战的表演潜力,其表演风格与以往作品相似,被批评 “与《诛仙》如出一辙”,无法凭借演技打动香港观众。
5、导演创作力下滑
近年来,徐克作品质量逐渐下滑,这被认为与前妻兼制片人施南生的离开密切相关。
施南生在时,能够有效把控作品的艺术与商业平衡,而《射雕》过度依赖特效营造视觉奇观,忽视了故事内核。
此外,徐克过往对金庸IP多次改编,存在过度消费的嫌疑,消耗了观众对他的信任,金庸先生生前甚至表示 “禁止他再碰自己的作品”,这无疑影响了观众对《射雕》的期待值。
6、市场竞争与观众审美变化
同期影片竞争激烈:春节档向来是电影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段,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4》《唐探1900》等影片类型丰富,吸引了大量观众,严重分流了《射雕》的潜在观影人群。
本土电影回暖:近年来,香港本土电影呈现出回暖趋势,像《毒舌律师》《破地狱》等作品,凭借贴近本土文化的内容,获得了观众的喜爱。相比之下,《射雕》缺乏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连接,难以引发香港观众的文化共鸣。
观众审美转变:年轻观众如今已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他们追求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和情感共鸣,而《射雕》依旧停留在 “老派美学” 和简单的口号式说教层面,无法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难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行业反思与未来发展建议徐克曾凭借《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作品,革新了武侠片类型,引领了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然而近年来,市场对 “武侠 + 特效” 的模式已产生审美疲劳,观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刺激,更期待影片能兼具文化内涵与创新表达。
此外,导演与资本的博弈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当下电影市场中,导演的创作常常受到资本的左右,这种模式在观众审美日益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已难以持续,导演需要在资本压力下坚守创作初心,平衡好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创作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射雕》被指责为 “流量、IP、特效的豪赌”,影片过度依赖这些商业元素,却忽视了观众的真实需求,导致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被打破。
75岁的徐克若想重新获得观众认可,需要回归创作初心。回顾他之前的作品,如《智取威虎山》,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上做得较为成功,为他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同时,武侠片要突破 “经典复刻” 的局限,不能仅依赖经典IP和流量明星,应深入挖掘武侠文化内涵,结合当代社会价值观和观众情感需求,在故事题材、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赋予武侠片新的生命力。
《射雕》的票房失利,不仅是徐克个人创作生涯的危机,更是武侠类型片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生存困境的集中体现。市场已证明,仅靠 IP、流量和特效无法赢得观众认可,只有回归故事本身,尊重文化内核,才能让武侠片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徐克能否再次突破困境,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创作生涯,或许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武侠电影的未来走向。
随波逐流
武侠武侠,连打斗动作都没还期待个什么劲,没看正片,但预告片里都没,还能指望正片吗?
堕落的天使
出了哪吒这种电影。其他快餐式的电影可能不会有多大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