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罗素
他到过中国,也研究过中国文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中国汉字有“三大缺陷”,如果改正的话,汉字将无法称其为完整。
一、汉字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不但在中国普遍使用,上世纪前,也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
直到现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书面语言中都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汉字的书法,千百年来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篆“汉”字
而世界上其它的拼音文字,则无法兼顾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存在着方方面面的缺陷。所以,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能得以流传至今,并从未断续,自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
二、历史上两次废除汉字的潮流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汉字是罪魁祸首,主张将汉字废掉。
到了上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科学急剧发展,又有些人认为汉字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方块字无法输入电脑。于是乎,又有些人鼓噪着要废除汉字。
1、民国初期,不少中国甚至世界著名学者都认为,是汉字它阻止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甚至于中国整体的发展。
说来说去,把中国较之于西方国家的贫穷落后,归罪到了汉字的身上,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几乎是一夜之间,繁体汉字几乎被批评得一无是处,很多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西方的拼音文字。其中,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胡适、王力等著名学者都持有这种观点。
学者们的主张都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要求将汉字拉丁化,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所有汉字,这样才可以让汉字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保持同步。
比如说,在1920年2月,著名学者钱玄同就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提议》一文,大力提倡简体字,但他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汉字拉丁化”。
钱玄同
钱玄同出生于浙江湖州,乃是吴越王钱镠后裔,系出名门,家学渊源深厚,父亲和伯父都做过京官,辞官回乡后则成为当地名师。
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钱门弟子,“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则是钱玄同之子。
钱玄同认为: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2、上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电脑的普及,又有人要求废除汉字。
他们的理由是:英文26个字母用打字机非常方便,而汉字实在太过麻烦,就连勉强做出来的中文打字机也非常难用。
尤其是电脑的汉字输入,更让人手忙脚乱,而且还效率低下,所以很多人认为汉字是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要求废除掉。
幸好后来王永民创造性的解决了汉字的编码问题,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不废除汉字的同时也让我们跟上了信息化的脚步。
三、罗素眼中汉字的“三大缺陷”罗素不仅是世界著名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和政治学家,他还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于1950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中国也曾有众多的拥趸者,比如梁启超和徐志摩等人。1920年,他应邀来到中国,在中国考查、生活了一年。
他到中国之时,正值民国初期,其眼中的中国国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许多地方都存在卖儿卖女的现象,可谓是贫困至极。当时清政府腐朽没落、时局动荡。在中国一年的所见所闻,让罗素也产生了“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跟汉字有直接关系”的想法。
他总结了汉字的三大缺陷,分别是:
1、汉字过于繁琐
罗素认为,英文只需要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轻轻松松的描述一个物体或者一件事情。而汉字的每个字都需要十几笔甚至二三十笔(繁体字),相对来说书写太不方便了。
我反驳一下他这种观点,比如“人”字,就撇、捺两划,而英语的“人”字,不管是“man”还是“people”都比汉字更复杂、笔划更多。其他的汉字比如“日、月、牛、羊、马”等同样如此。
复合词也如此,比如“早上”,汉字书写时只有9划,而英语中“morning”则有7个字母组成,至少十几划。
这样一比,汉字与英文字母孰优孰劣,相信大家可以一目了然!
2、汉字无法输入计算机
罗素到中国考察的时候,欧洲人已经开始流行打字机了,非方便。当时他们可以用26个字母轻松打出英文,可对于汉字则根本就不可能。
对这个问题,相信不用我再去反驳了吧?刚刚已经介绍了,到上世纪末已轻松搞定。我们先是利用汉语拼音来转换,又发明了“汉字全息码”和“王码”(即五笔字型),再后来又有了激光照排法等,使汉字的电脑输入、打字等问题完全解决。
所以说,罗素声称的汉字无法打印,只是他低估了中国人的智慧。
3、汉字组成的成语或是文言文无法用英文来翻译,反过来,许多英文中的专业术语也无法用汉字传递。
其实吧,罗素虽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哲学家,可他本人还是有着历史的局限性,看问题还是不够透彻。
现在看来,我们可以很容易就能把英文中的专业名称翻译成汉语,比如音译、意译和音译加意译。
音译不用介绍了,许多国外的人名,地名,包括国家名,大都是音译过来的,比如美国总统Abraham Lincoln,译为“亚伯拉罕·林肯”。
意译的也好办,比如science译为“科学”; democracy译为“民主”,民国时期戏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音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就更有趣,也更让人一目了然,比如 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还有奔驰、宝马轿车等等,不胜枚举。
所以对于外来词汇,汉语对付它们简直易如反掌,罗素所谓的汉字缺陷也不是问题。
而他认为中国的成语无法用一个英语词组来解释,那就用多个句子来解释好了,这也不是汉字之过吧?
个人觉得,在罗素身上,我感受到当时外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傲慢,认为落后的中国什么都落后于西方——包括语言和文字。
可以这么说,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流传到今天,一定有其特有的优点和智慧。罗素认为汉字落后,只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当时落后于西方,就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了。
题外话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了管理日本。他们发现日本的语言跟汉字很相像,就马上产生了抵触心理,也让美国人望而生畏。
在美国人看来,汉字犹如天书,复杂无比,让他们无法驾驭。他们还担心日本人的身上有中国的影子,对改造他们会产生难度。
所以,美国人竭力鼓吹要日本人放弃原来的文字,全盘使用西方的字母。美国主子一发话,日本的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站出来捧场,他们说:汉字是令日本蒙羞的罪恶之源,必须考虑废除汉字这种恶魔的文字!
但此举遭至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为此还举行了一场“全民公测”,结果有超过九成的日本人反对字母化文字。
这场由美国人主导、由日本改革派制造的“汉字废除”阴谋,最终落了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遗笑大方。
既然日本人都无法完全脱离汉字,更何况我们中国人呢?!
感谢大家阅读文中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用了几千年都没有淘汰,只有几十年寿命的人就别逼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