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带UV镜的争论,自我入坑摄影至今就没有停止过。各大厂商也一直在以“轻薄”为主题开发新款滤镜,而我今天所测评的这枚则与主流截然相反:它是一枚厚实的“防爆”UV。
NiSi防爆UV镜
“防爆”二字,注定了它在NiSi滤镜谱系中,是很特别的一位,一切围绕着结实而来。直言,作为风光摄影师,安全情况下我不会一直装着UV镜拍摄,更何况是这么一枚用料扎实的防爆UV。
比起其它滤镜,它更像是一款应急产品。安静呆在镜头前面不是它的使命,为镜头抵挡一切意外乃至粉身碎骨才是。用“首当其冲”这个成语形容它再合适不过。
在其它众多测评中,这款滤镜已经被各种物体撞击过,我也已经在实际拍摄时尽可能制造意外了,它依然完好。可想要证明它的实力,就必须突破它的极限。但传统思路测试下去,肯定是镜头、相机先于滤镜碎掉的。
所以,我必须选用一个脑洞大开工具来证明它:子弹。
下方小字:测评所用弹药
提前声明:这场测评所涉及枪械操作,均由有资质的射击教练在合法射击场进行,使用枪械为.22口径改装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发射国内实弹射击场合法动能范围的.22lr子弹。全程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程进行拍摄。请勿模仿!
测评所用枪械
如同中学实验的“控制变量法”,我们也用一枚普通UV与防爆UV同时测评。请出军迷再熟悉不过的AK步枪,带来一场.22lr口径的“飞沙走石”!
射击瞬间
普通UV中弹瞬间
普通UV已经如一个被打碎的玻璃杯,碎裂边缘化作刀刃,一触即裂。日常拍摄中,即使它真的挡住了磕碰,碎裂的本身又会带来更多、更锋利的磕碰。
关于要不要带UV镜拍摄的一大争论点就在这里:UV镜本应是坚固盾牌,而现在它在撞击后却成了会伤到镜头与我们的手指的利剑。盾与矛的易位,就这么一瞬间。
普通UV碎作锋利的刀刃
下一位,就是NiSi防爆UV了,其实我也好奇:它防爆,那么能防弹吗?我们拭目以待
防爆UV中弹瞬间
防爆UV非常平滑
这个弹孔非常完美,虽然也已经布满了裂纹,摸起来一点儿也不扎手,它像汽车玻璃一样,碎屑被夹层所牢牢束缚。我不必担心它会划伤什么东西,可以把它直接就这么拧回镜头。静静欣赏这么一个“十环”的光晕。
防爆UV不会对镜头造成损伤
现在两款滤镜各挨了一枪,如果这颗子弹是崩向镜头的碎石呢?普通UV在碰撞的一瞬间已经由盾牌叛变成了敌剑,由碎玻璃继续造成伤害。而防爆UV,即使粉身碎骨,依然是面可靠的盾牌。
普通UV(左)与防爆UV(右)的对比
那么它有多可靠呢?我决定把弹匣内还剩下的8颗子弹全打出去,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破坏的艺术。
防爆UV连续中弹,依然没有散架
前后9颗子弹,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倒霉的防爆UV镜了。胶圈已经被打飞,大力夹也已经牺牲一个。不过神奇的是,它依然是完整的,这些弹孔,更像是一个个不属于它的图层。而且,我依然能够再把它拧回到镜头上,去欣赏这独一无二的抽象光影。
连中9枪,仍然没有产生锋利边缘
测评结束,它的结实毋庸置疑。可我却有了新的疑问:这场测评的目的是什么,这枚防爆uv,就一定要碎掉吗?也许答案要从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来找。
风光摄影师距离拍摄目标、距离想去的地方,也似乎永远离得不够近。不是构图与透视的不够近而是放开自我、发挥光学极限的不够近。这枚NiSi滤镜,就是接近目标的一部分。它与掉漆的脚架、被磨穿的登山鞋、等待云开雾散所耗的时间、以及被风霜吹打的我们一样,承担着无数“损耗”,只为一鸣惊人。
我在片头把它叫做应急产品,而现在,我更愿意称它为:“接近目标最后3毫米“。它很厚重,却是为了最身临其境的眼界;它会粉身碎骨,却在化作好照片的最后一块拼图。
独特的破裂美感
“我们目送晚霞不辞而别,也感谢朝霞不期而遇”,NiSi防爆UV镜,一块儿为破碎而生的玻璃,何尝不在折射着自己的彩虹呢?
NiSi防爆UV镜
马服天旭
NiSi金牌地标摄影师
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
大连市第十批青年文艺人才
图文/马服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