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16日电 题:《王晓红:从五个方面更好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 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挑战前所未有。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加剧,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加速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和区域化,推进国际经贸和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演变。这些重大挑战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推动制度型开放、提升要素流动型开放水平打通双循环堵点,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强化创新链,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谋求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是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安全保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与改革开放之前内循环模式的本质不同。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体系。据测算,2007-2018年中国中间品进口占外贸比重平均达到60%,出口占外贸比重平均达到40%,说明我们仍然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体系,同时贡献度也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能够促进全球资金、技术、人才、数据、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保证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二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要素供给。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高水平开放能够充分组合全球创新资源、高质量利用外资、汇集全球人才,吸收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管理方式,促进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为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供给。高水平开放将通过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确立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强大活力。四是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开放促改革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开放将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推动更大范围开放,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贸易、投资、创新开辟更广阔的新兴市场。同时,要通过建设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与发达经济体互利共赢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第二,推动更宽领域开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要通过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效组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要深化服务业开放、提高制造业开放质量、扩大农业开放,尤其要把推动金融、数字技术、研发设计、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作为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要全面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继续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数字贸易开放发展。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引导企业在全球开放创新中主动作为,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主导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三,推动更深层次开放,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要以推动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际通行规则的补贴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第四,推动合作共赢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在国际经贸规则创新变革中主动作为,增加影响力和引导力,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多边体制的核心价值,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平台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第五,有机统筹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坚持总体安全观,在开放发展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未来中国开放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风险传导机制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切实把维护人民安全、政治安全、金融安全、网络数据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海外发展利益安全等放在重要位置。健全风险预警监测防控体系,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王晓红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