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经典心理学-彼得原理

木易心旅 2024-08-14 10:40:12

你是否曾经疑惑,为何最擅长教书的教授变成校长后,就开始手忙脚乱?又或者,当你的体育健将朋友坐上办公室,突然变得不知所措?这并非偶然,可能是彼得原理在作怪!

它实际上揭露了职场晋升中的一个大秘密:在组织中,员工很可能会被晋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想象一下,你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拿到了升职的机会。新职位看似光鲜,但实际上你每天的工作就像是在玩一个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这不仅让人感到挫败,整个组织的运转也可能因此变得嘎吱作响。

我们不妨用一点幽默来看待这个问题,也许在职场的每一次“晋升游戏”背后,都藏着彼得原理的影子。但别担心,知晓了这个原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聪明的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指员工在层级组织中趋向于上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通过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并于1960年公之于众。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说,在公司里,你可能是因为工作做得不错,然后就被升职了。但是,新职位需要的技能和你擅长的可能完全不同。结果就是,你从“最佳员工”变成了“无所作为”的典型。不仅你自己觉得难受,整个团队也可能因为这种不适合的晋升而变得效率低下,甚至停滞不前。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园丁,因为你让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开得那么美丽,所以管理者把你提升为公园的管理者。结果你会发现,管理一个公园和照料一个花园,完全是两码事!你开始应付不来,花园也可能很快变得杂草丛生。

这种情况多了,组织就开始头疼了。因为把员工晋升到他们做不来的岗位,不仅对员工不公平,对组织来说也是个麻烦。

所以,理解彼得原理,就像是给自己配备了一副X光眼,能看清楚晋升背后的陷阱。

二、不胜任的根源

在层级组织中,不胜任的人通常可以留任,甚至有时候还能晋升,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人却很可能被开掉。

● 不胜任的人通常可以留任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评价一个人是否胜任的标准有很大关系。有两种主要的标准:

第一种是“产出”标准,即通过衡量工作成果的质量、效率和业绩来评价;

第二种是“输入”标准,即看一个人是否遵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循规章和制度。

对外,客户主要关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即“产出”标准。胜任的上级也会用这一标准来评价下属。但若不胜任的上级,则倾向于用“输入”标准,认为只要员工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即可。

● 不胜任反而晋升

有时候,上级明知员工不胜任,但由于各种原因,如避免承认错误或防止敏感信息泄露,仍然选择晋升他们。这种晋升并不是真正的提升,而是一种权宜之计。

● 优秀的人却很可能被开掉

在组织中,大多数员工介于胜任与不胜任之间。但那些极端不胜任或极端胜任的员工最容易被淘汰。极端不胜任的员工无论从哪个标准看都不合格;

而那些极端胜任的,虽产出高,但可能不那么好说话,甚至挑战上级和团队,对组织稳定构成威胁。

● 在层级组织里该如何晋升

建议寻找支持者,而且是多个支持者,以强化自己的优点,减少组织对你的负面看法,从而增加晋升机会。

三、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不胜任?

那些长时间待在他们应付不来的职位上的人通常会有些共同的迹象,这些迹象往往和一种叫做“晋升极限综合征”的症状有关。

首先,这种综合征的一个明显迹象是身体上的问题。比如,常见的有肠胃炎、高血压、肥胖、失眠、便秘和厌食等。如果有人经常遇到两种或更多这样的身体问题,而医生检查却找不出原因,那么很可能这个人就是受到了“晋升极限综合征”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行为上的特点,例如过分依赖通信设备,办公室里摆满了电话和手机,总是忙着打电话或发短信;还有喜欢归档、画图表、说个不停等强迫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不仅体现出上述的身体症状,还展现出这些特定的强迫性行为时,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他正经历着“晋升极限综合征”,从而判断出他不胜任现在的岗位。

如今,很多公司通过改进管理流程和减少管理层级,让公司的结构变得更简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总的来说,按照彼得原理,在层级体系中,人们最终都会从他们能够胜任的岗位被提升到超出他们能力的岗位,并会在那里停滞不前。

而工作不称职的现象,本质上是因为晋升制度本身存在矛盾。晋升后的不称职通常涉及到身体状况、社交技巧、情感调控和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

晋升极限综合征是辨认不称职的重要信号,它包括了身体症状和一些强迫性的行为特点。

四、彼得处方

彼得处方是解决工作中不胜任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主要是让员工和公司都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具体怎么做呢?

● 个人认知:员工得知道自己擅长啥,哪里需要提高。

● 组织层面:公司得有个公平的晋升制度,看实力而不是看资历。

● 培训发展:提供培训,帮助员工提升技能。

● 适应性考虑:晋升前要考虑员工是否适合新职位。

● 角色定位:确保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

● 持续反馈:给员工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表现。

● 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长处。

● 扁平化结构:减少公司管理的层级,让沟通更顺畅。

● 岗位流动性:让员工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 关注产出:重视员工的工作成果,而不仅是他们是否遵守规则。

简单来说,彼得处方就是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员工和公司一起成长,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力。这样,公司整体也会变得更强。

结语

今天探讨的彼得原理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组织中,员工往往被提拔至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并在那个位置上停滞不前。

这个原理虽然听起来有些讽刺,但却是许多职场困境的真实写照。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或同事在某个岗位上表现出色,随后便被提升,但很快在新的角色中挣扎。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被置于一个需要全新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职位上,而这些可能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那么,面对彼得原理,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首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并不总是意味着职位的提升。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职位上深化专业技能,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专家。

其次,如果提升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持续学习和适应新角色的要求变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内。

最后,对于管理者而言,了解团队成员的特长和潜力,比单纯地根据过往表现来提拔他们更为重要。合理地安排人才,让员工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力,才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

愿我们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不被“彼得原理”所困,而是用智慧和勇气去突破它,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0 阅读:10
木易心旅

木易心旅

你看自由这个词,长得就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