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亮|网络暴力和人的同情心

刘兴亮 2023-06-05 17:53:09

01

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遭到莫名其妙的网络暴力,坠楼身亡。

好端端的家庭在飞来横祸中瞬间倾没。交通肇事不入刑,自杀没有追究对象,两条鲜活的生命就像两片树叶在风中坠落。

难道这是命?

为什么社会舆论会形成这样奇怪的圈套:对一个遭遇不幸、创巨痛深的人不仅不同情,还极尽嘲讽和谩骂?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且没有制度性的力量来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以至于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02

中国互联网在多年前已经在大部分领域普遍地实行了「实名制」,对于禁言和封号这样的遭遇和现象,大家并不陌生,言谈日益规矩和一致,爱说话的人早已在内心划出一条红线,绝不越雷池半步。

与这种惕励自省、谨言慎行相伴随的,是一种仿佛受到鼓励的民间社会中相互咆哮、相互攻讦和谩骂的群众性的歇斯底里。

既然不能什么都随便说,那就在能说话的领域无所不用其极,城狐社鼠彼此相望,遇事倾巢出动,以暴戾恣睢的丑恶行径逞内心的阴暗欲念,在他人的痛苦和哀嚎中放声大笑。

03

中国有「看客」传统,无论什么事情,围观起哄者层出不穷。

这类人嗅觉灵敏,个人生活乏善可陈,整天盯着他人的面孔,等待灾难或意外的发生。一旦闻到什么味儿,立即像食腐者贪婪地凑上前去。

当事人的痛苦和感受,从来不是这类人的关注点。他们只是讪笑着调侃,冷笑着谩骂,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发掘变态的心理感受,环顾四周,为同类的存在和这地狱般的景象欢呼。

他们大概从未思考,当这种无耻行径不受约束,可以针对任何人时,或许有一天,相同的命运也会落在自己头上。

04

虽然我们仍然相信社会上好人占多数,但这多数的好人却没有少数的坏人势力大。

坏人肆无忌惮,更无耻,更没有道德底线,也就具备更强的破坏力。

多数好人常常被这些少数坏人挤在身后,目睹他们横行霸道,侮辱和伤害无辜者,敢怒不敢言或者说敢怒敢言而无力改变。

一个人做好事往往只能发挥一点作用,敦化风俗的力量有限;相反,做坏事却能败坏社会风气,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人的道德判断。

当没有制度性的力量纠正不良风气,久而久之,好人意识到现实世界是铁板一块,好人并没有好报,天赋的同情心逐渐冷漠,默默地融入了麻木的看客群众中去。

人情日薄,莫过于人们对作恶者的放纵。

网络暴力不过是这种看客心态转移到互联网以后产生的聚合现象,它能迅速纠结处在不同区域的人,构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像飓风一样随时发作,能掀起舆论的巨浪,摧毁无辜的草木。

05

母亲的自杀是否与网暴之间有直接相关性,是一个问题。

网络暴力的存在为何如此猖狂和无所顾忌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社会风气不良,人性败坏。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在一些有隙可乘的领域做坏事没有法律的惩治,人们做事不再征询内心的良知,也不惧怕天理的处罚。

那么这些人怕什么呢?或许他们害怕哪怕一块钱的罚款,但就是不怕正义的呼声和道德的指责。因为无耻正是他们的通行证。

有人呼吁,对网络暴力进行法律惩治。这当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屡屡发生的悲剧不仅让良善的大多数人感到寒心,也助长了坏人的嚣张气焰。他们在一次次的「胜利」中获得自我认定,以为自身的所作所为不仅合法,甚至合理,问题都出在他人身上。对这类人进行道德控诉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进行实质惩罚,以儆效尤。

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风气的转向,道德感的塑造,人心普遍向善的氛围,不是靠惩戒来达成的,靠的是大众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相互映照。

一个内心正直,个性成熟的人,不会总是盯着他人的幸或不幸。心灵丰富的人忙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良性的社会应该鼓励每个人做一个成熟、独立、精神自足的人。不要沦为下三滥。所有人都应该遵循一条戒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死在车轮下的是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从楼上跃身而下的人是你的妻子或女儿,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人应该有同情心,而不是卑鄙的、落井下石的心态。

0 阅读:18

评论列表

柳毅

柳毅

2023-06-19 14:14

武汉的孩子妈妈是因为网暴跳楼的吗?她生前你采访过她?还是跳楼后你采访过她的家人?造谣的话居然敢放在第一句……

刘兴亮

刘兴亮

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营销顾问。央视财经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