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蚜虫生物防治,有机种植区突破,瓢虫释放时间节点,敢用这种天敌系统?
想象一下啊,你精心打理的那片油菜地,原本长得郁郁葱葱的,那油菜可都是绿油油的,每棵油菜的叶片饱满厚实,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小扇子。可是呢,就过了短短三天,你看那些油菜,叶子开始发黄卷曲,原本翠绿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黯淡无光,而且油菜的尖上还结了一些小小的黄色疙瘩,就像是长了一身难看的瘤子。这时候你才意识到,油菜蚜虫在捣鬼。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在华北的一个小乡村,有个叫李大爷的老农夫。李大爷家的油菜地有好几亩呢,一直以来都是他精心照料。每年油菜生长季节,他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守在菜地里。可是这一年的油菜种植,却让他头疼得不得了。油菜蚜虫突然大量繁殖,就像蝗虫过境一样,一下子把油菜地搞得乌烟瘴气。李大爷想尽了办法,可就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那油菜蚜虫到底为什么这么难对付呢?这得先了解一下油菜的基本情况。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很广的一种油料作物,它比较耐寒,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无论是北方的华北平原,还是南方的一些山区,都有油菜的身影。但是油菜蚜虫就喜欢在这样的好环境里大量滋生。它们密密麻麻地趴在油菜的茎叶上,就像一层黑乎乎的乌云,不停地吸食油菜的汁液。这就好比你身上被很多小吸血虫咬着,肯定难受啊,油菜被蚜虫这么一折腾,生长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咱们再说说有机种植区的特殊情况。有机种植区的农民可讲究了,他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希望靠天然的生物链来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可是油菜蚜虫这个家伙,在这种环境下也让很多人头疼。
这时候瓢虫就登场了。瓢虫可是蚜虫的天敌,就像是植物界的超级英雄。但是瓢虫什么时候释放才能最好地防治蚜虫呢?是看到蚜虫出现就立刻放,还是要等三天?或者七天?这个时间节点可太关键了。就像打仗一样,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失败。
在南方的一些田园里,有个姓张的大哥种油菜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的那片油菜地在地形上是那种有坡度的,阳光充足。他听别人说瓢虫能治蚜虫,就买了一堆瓢虫回来。可是他太心急了,看到蚜虫就赶紧把瓢虫放进去。结果呢,瓢虫还没适应新环境,蚜虫已经繁殖得太多,把瓢虫压得死死的,损失了一大笔钱。这事儿可让他后悔不迭。
还有啊,不同的农作物在面对蚜虫危害的时候状态也不一样。比如说青菜和白菜这两种绿植,青菜的叶片比较薄,当蚜虫来袭的时候,青菜叶子很快就枯萎了,就像被人掐了一样突然没精神了。而白菜呢,白菜的叶子厚,蚜虫在上面吸食汁液的时候,白菜的反应会慢一点,但是在叶片的边缘会出现很多细小的白色斑点,就像是老了一样。还有像茼蒿这种冷门的绿植,茼蒿很容易被蚜虫侵害,蚜虫在茼蒿上聚集的时候,茼蒿的茎会变得很脆弱,稍微一碰就可能会折断。还有马齿苋这种很顽强的绿植,平时看起来生命力超强,但是一旦被蚜虫盯上,也会变得病恹恹的。相比之下,油菜蚜虫一旦爆发,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就更迅速,更严重了。
我有个网友啊,他在自留地里种了很多油菜。他听说通过培养瓢虫来防治蚜虫是很环保又有效的方法。他就在自己的自留地周围种了很多蜜源植物,来吸引瓢虫。从蚜虫刚开始出现,只发现了稀稀拉拉几只蚜虫的时候,他就开始密切观察瓢虫的数量和蚜虫的增长速度。他发现一个规律,每过半个月左右,蚜虫的数量就会突然暴增。于是他就提前准备了一部分瓢虫幼虫。当蚜虫开始增多的时候,他按照比例一点点地释放瓢虫。一个月后,他的油菜长得特别好,几乎没有受到蚜虫的影响,而旁边没有采取这种防治措施的地块,油菜都被蚜虫祸害得不成样子了。
在有机种植区,瓢虫系统的应用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每个地域的差异太大了。比如说在东北,地广人稀,农田面积大,瓢虫的投放就要考虑风向、运输等因素。而在江南水乡,田地都是小块的水田分割,又不利于瓢虫自由移动。这就好比在不同的赛道上,跑法还得不一样。
那问题来了,我们在有机种植区运用瓢虫防治油菜蚜虫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瓢虫的释放时间节点,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是根据不同地域的杂草种类来调整吗?还是和当地的水源状况也有关系?又或者需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天气情况来做出调整?这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