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的有神论证明中,本体论证明可能是最有趣的。如果本体论证明的前提为真,那么上帝的存在就可以被先验地肯定(即独立于任何经验或纯粹通过推理推导出来)。伯特兰·罗素曾宣称这一论点是合理的,但后来放弃了证明。然而,尽管它在逻辑上很有吸引力,但许多读过它的人发现它是有问题的,即作为文字游戏或诡辩。但本体论证明的实际优点是什么?
概括本体论证明基于定义或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吸引了许多著名哲学家,但也引起了重大批评。
20世纪的分析哲学家强调康德的“存在不是谓词”的主张,相信他们已经揭穿了本体论证明。然而,当代的捍卫者,尤其是阿尔文·普兰丁格,通过批评康德的反驳,使这一证明焕发了活力。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主要反对是认识论的。他认为仅凭理性无法证实某物的存在,尤其是当它超出经验范围时,例如上帝。
本体论证明的历史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一个逻辑上有效的论证。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其前提为真,那么他或她必须承认其逻辑力量是有神论证明。然而,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认为这种证明存在根本性的错误。对他们来说,这似乎只是试图巧妙地定义相关术语,例如“上帝”。
本体论证明仅从定义中得出存在主义主张;它引导我们从上帝的定义中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这似乎是一个文字游戏,许多人对这个证明对哲学史上一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包括数学倾向的思想家)的持久吸引力感到困惑。纵观其历史,它成功地吸引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包括安瑟姆、博纳文图尔、司各脱、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滕、黑格尔、马尔科姆、哈特肖恩、哥德尔、普兰丁加和范因瓦根。
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支持者名单,他们支持所谓的有神论证明的复杂尝试。此外,尽管它看起来明显有问题,但结论性的批评似乎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个证据吸引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批评者群体。批评者包括高尼洛、阿奎那、加森迪、休谟、康德、叔本华、弗雷格、罗素和奥皮。
弗雷格、罗素与康德本体论证明的分析解读20世纪中叶,分析哲学家达成共识,宣布康德对证明的反驳是果断终止证明的迷人逻辑力量,从而为该证明的迷人逻辑力量敲响了丧钟。
由于对弗雷格-罗素将存在视为概念或命题函数的二阶属性(而不是个体的属性)的关注,分析哲学家将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解释为主要与他接受“存在不是谓词”的口头禅。这成为康德驳斥本体论证明的标准解读。
根据他们对康德的解读,这个论证被认为是这样的:本体论证明预设存在是个体的属性。然而,存在并不是个人的财产。因此,本体论证明失败了。
但这种对康德驳斥本体论证明的信心并没有持续多久。本体论证明的当代捍卫者,例如阿尔文·普兰丁格( Alvin Plantinga),通过重新评估康德通过标准解读解释的本体论证明的反驳,似乎已经粉碎了这种信心。
在普兰丁格批评康德驳斥本体论证明之后,本体论证明作为一种可行的有神论证明再次蓬勃发展。这并不是要削弱诺曼·马尔科姆 (Norman Malcolm) 和查尔斯·哈茨霍恩 (Charles Hartshorne) 在 20 世纪复兴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普兰丁格始终针对康德对其的反驳(要探究他的论点,请参阅“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对”,《哲学期刊》卷 LXIII,第 19 期(1966 年 10 月 13 日):537-546;阿尔文·普兰丁格,《上帝》,《自由》 ,和邪恶(大急流城: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77),92-98;Alvin Plantinga,《上帝与其他思想:对上帝信仰的理性论证的研究》(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67))。
考虑到20世纪中叶的分析哲学家普遍认为康德的反驳是决定性的,并且普兰丁格最终将主要负责当代证明的重建,因此普兰丁格针对康德对其反驳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试图推翻康德的反驳对于复活证明至关重要。仔细阅读康德第一本批判(以下简称CPR)的相关章节,并查阅相关二手文献,如艾伦·W·伍德(Allen W. Wood)、米歇尔·格里尔(Michelle Grier)和亨利·艾利森(Henry Allison)的作品,表明对它的标准阅读是不充分的阅读康德的反驳。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驳斥标准解读简而言之,这是康德反驳的标准解读(以下简称SR):
(前提1)本体论证明为了使其发挥作用,必须假设存在是上帝的必然谓词。
(前提2)然而,存在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
(结论)因此,本体论证明失败。
由于陈词滥调,第二个前提通常被视为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症结所在。标准解读假设康德主要关心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失败,即谓词“存在”的逻辑功能。
许多当代宗教哲学家,如约翰·希克(John Hick)(《宗教哲学》第 4 版,1990 年)、阿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彼得·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 《关于宗教的争论》中的“必然存在:本体论论证”,凯文·廷佩(Kevin Timpe)编辑,2009 年)和斯蒂芬T. Davis ( God, Reason and Theistic Proofs, 1997),用SR来概括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他们每个人都声称第二个前提是康德反驳的症结所在。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主要的康德学者似乎也接受SR。例如,保罗·盖耶和艾伦·伍德在《CPR》译本的介绍中,他们这样总结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
首先,康德攻击本体论论证,认为由于存在不是一种属性,因此本身也不是一种完美,所以它不能包含在上帝观念的内容中,也不能单独从观念中推断出来。(第 18 页)
内森·萨尔蒙(Nathan Salmon)对康德的反驳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根据萨蒙的说法:
发现[本体论]论证中的谬误的功劳通常归功于康德,他声称通过他的观察来揭穿这一论证,即存在不是一个可以合法地包含在某物的定义或概念中的谓词。康德的反驳被广泛认为是结论性的,或者至少是合理的……
——(Nathan Salmon,《形而上学、数学和意义:哲学论文 I》(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8 页。
这是另一个例子:笛卡尔学者劳伦斯·诺兰接受SR,试图捍卫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据免受康德的反驳。看来,SR 是对康德反驳的一种广为接受的标准解读。作为解释点,纠正SR对于正确解读康德的反驳非常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正确估计其哲学和历史影响,特别是它可能对本体论证明的经典表述的反驳。
康德的本体论证明与康德的认识论有联系吗?如果不将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置于康德在“先验辩证法”中攻击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一般计划的背景下,就有一种倾向将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与康德提出的更普遍的论证分开来对待。这种解读忽略了康德反驳的认识论维度,而这正是其核心。标准阅读完全忽略了认识论维度。
一些康德学者,如维加尔·阿巴奇(Uygar Abaci)认为,康德的反驳可以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更大计划分开,因为康德在他的反驳中有一个特别具体的任务,可以独立于更大的计划来处理。根据阿巴奇的说法:
康德的反驳本身是否可以作为脱离批判框架的论证而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在此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如果反驳本质上依赖于康德的批判哲学,那么本体论证明的支持者可能总是拒绝认可康德的批判哲学。
——Uygar Abaci,“康德关于存在的论文”,英国哲学史杂志16,第 1 期。3(2008):559-593。
虽然阿巴奇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康德的反驳不应与他更广泛的计划隔离。通过将其从更大的项目中分离出来,人们可能会打破康德在“先验辩证法”中的论点和康德的反驳(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法”中的一小节)之间的连续性。出于解经的目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孤立应该是不可接受的。艾莉森说了一些似乎抓住了我的想法的话:
当然,这并不是说康德否认“存在”是一个真正的谓词是正确的,也不是说这种否认也不能基于非康德的理由进行。然而,这表明康德对本体论论证的批判深深植根于他的认识论的一些中心原则,并且不能完全脱离这个背景。——艾利森,《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解释与辩护》,416-417。
对于康德来说,理性能力不同于理解能力,它是造成先验幻觉的原因,其中包括有神论幻觉(即对上帝客观存在的错误信念)。对于康德来说,这种幻觉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无法消灭的。
根据康德的说法,这种“有神论幻象”的出现是因为理性自然而不可避免地将其范围延伸到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外。理性自命不凡地决定了可能经验范围之外的某些事物(包括上帝)的客观存在。但是,对于康德来说,理性不能合理地超越可能经验的界限,尽管它仍然冒险超越这些界限(感谢帕特里夏·伊斯顿的评论)。这会导致超然的幻觉。
理性并不直接涉及可能的经验领域。相反,理性直接处理理解,提供统一理解的多种认知的原则。考虑到理性与可能经验领域之间缺乏直接联系,理性本身无法对存在做出判断(即什么存在或什么不存在)。
理性与存在: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不可能的真正原因本体论证明仅仅通过理性的使用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将我们可以声称存在的事物扩展到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外,这一事实意味着证明的不可能性。因此,康德的本体论证明问题主要不在于“存在”的逻辑功能,这对于康德“先验辩证法”的整体计划具有次要的意义。相反,它更多地与缺乏任何明智或经验基础来了解上帝的存在有关。
康德的证明问题本质上主要是认识论问题,认为上帝的存在超出了感性认知的范围。对于康德来说,上帝的概念只是一个观念。仅仅一个想法并不能真正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到底存在什么的事情。我们不能先验地排除任何事物的可能存在,但我们也无法证实任何事物的可能存在。这是因为感性认知中没有给出任何东西。因此,本体论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试图仅从上帝的概念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阐述这一点的另一种方式借鉴了Peter W. Ross 和 Dale Turner所说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问题(参见“哲学与科学中的存在问题”,2013)。罗斯和特纳提出了一种策略,根据相关因果关系的易处理性或难处理性,将存在问题归类为哲学或科学问题。
哲学存在问题涉及一个假定的实体(例如上帝),其存在是难以捉摸的(至少目前未被发现且难以处理)。科学存在问题涉及易于处理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为假定实体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尽管不是决定性的。
例如,多元宇宙的想法“被描述为包含无限多个口袋宇宙,每个宇宙都是由永恒膨胀等机制产生的……多元宇宙假说是否是一个科学假说是有争议的。” 但罗斯和特纳认为,“由于物理学家正在制定其他袖珍宇宙与其特征之间易于处理的因果关系,因此多元宇宙假说是科学的。” 因此,涉及易处理的因果关系的存在问题是科学的,而涉及难处理的因果关系的存在问题是哲学的。
康德在对一般存在的解释和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中也有类似的担忧。对于康德来说,存在问题不可能是哲学的(或者至少不能是纯粹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的决定必然与可能的经验有某种联系。但本体论证明试图将有关上帝的存在问题视为纯粹的哲学问题。对于康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