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
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曾经强大一时,入主中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权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说。
然而,奇怪的是:清朝衰落之后,满语便迅速消亡了,甚至成了“濒危语言”。
与之相反,蒙古人也曾建立起蒙元政权,但蒙语至今仍在内蒙草原被广泛使用。
腾格尔、阿云嘎、杨魏玲花张口就能说蒙语。
可是,那英、曾黎、关晓彤等满族明星却不会说满语。
满语起源于何时?它为什么迅速消亡了呢?
一、满语的前世今生
“语言”、“语族”和“语系”是划分各民族区别的显著标志。
大致说来,人类的语言自西向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印欧、乌拉尔语系、高加索、闪含、德拉维达、阿尔泰、汉藏语系等。
其中,满语就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历史上,这一语系与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同为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影响。
至于突厥、蒙古和满族的关系,还要从一张历史地图讲起。
在人类文明曙光初绽之际,黄河中下游因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冶炼金属,修渠治水,种植作物,祭天拜神,最终建立起国家。
然而,在这片土地以北,分布着广阔的戈壁和草原。
茫茫大漠中,同样生活着无数以“游牧牲畜”过活的人。
这些游牧民族被统称为“胡人”或者“夷狄”。
从春秋至秦汉,匈奴势力最强,几乎控制了大漠南北,并且时常侵扰中原地区。
长城作为一项防御性的军事工程,修筑之初就有抵抗匈奴入侵之意。
匈奴的强盛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改往日的“和亲政策”,转守为攻,北击匈奴,尽占其地。
随后的东汉王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从此没落。
继匈奴之后崛起的是突厥人的势力。
伊斯兰化的突厥势力在中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突厥人也曾在草原上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不过这份统一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蒙古人和突厥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界至今存在争议。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蒙古人崛起以后,蒙古铁骑迅速打下了突厥人原本的地盘。
巅峰时期的蒙古人,几乎控制了从俄罗斯到中国的广大领土。
满人在历史上崛起的时间比较靠后,入主中原之前,他们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出过兴安岭。
众所周知,清朝将东北地区视作龙兴之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
满人的历史往上,可以追溯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世代游牧、渔猎,信仰着万物有灵的“萨满教”。
蒙古势力强大之时,作为被征服者和归顺者,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终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一直强调“满蒙一家”,“满蒙联姻”更是双方的旧俗。
这一方面是因为双方文化融合程度较深,另一方面也有拉拢蒙古王公之意。
总之,作为后崛起的势力,满语和满洲文化在文化这个位面上,并不处于“强势地位”。
二、满语消亡的原因
当不强势的文化遇上强势的文化,结果会怎样?
5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前者一定会被后者同化。
人类历史上最强势的文化、最具包容性的文化是什么?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中华文化”绝对属于最强势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经历了千年的大流散,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民族!
可是,即使是犹太人和犹太文化到了中国也被同化掉了。
中国开封曾经生活着许多自称是犹太人的人。
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流散在欧洲的犹太人大不一样了。
按照犹太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丧失了上帝选民的资格”。
事实也的确如此,北魏孝文帝为了维持统治,推行汉化改革。
唐代的统治者虽然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但在统治政策用的也是汉人那套。
强势的佛教传入后本土化了,基督教(景教)传入后连点风浪都没有掀起。
不够强势的满族文化在强势的中华文化面前,被同化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不过,最初的满清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成熟的汉字体系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满族的文字最早只能追溯到努尔哈赤。
作为统治者,努尔哈赤最早意识到满族人发展到现在,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字了。
于是,他下令结合金朝的经验,用蒙古文字来书写满语。
结果就是:满族的文字虽然被创造出来了,但是漏洞百出,根本不具有实用性。
清军入关以后,皇太极旧事重提。
有了皇太极的支持,满文得到了很大的改革。
统治权在握,满文得到了改革,清朝的统治者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征服”。
他们将满语定位“国语”,强制汉人剃头,重视满蒙官员,排挤汉臣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除了剃头收到一些效果,其他几项措施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孝庄皇太后之后,清朝的蒙古妃嫔再难出头。
乾隆时期,汉女出身的“魏佳氏”做到了“皇贵妃”的位置。
彼时,中宫无后,魏佳氏可以说是大权独揽。
魏佳氏死后,又被乾隆追封为“孝仪纯皇后”,她的儿子“永琰”后即位成为“嘉庆”。
此时,清王朝已经进入了中期的发展阶段。
朝廷上,汉臣已经能够进入军机处议事。
张廷玉更是以汉人文臣的身份成为了军机重臣,死后得到了配享太庙的尊荣。
满姓亲贵大臣虽然仍把持朝政,但他们的汉化程度也变得相当之深。
许多王公子弟,生下来接触的就是汉语,根本就不会说满语。
上层统治者如此,下层的百姓就更是如此了。
满人的数量相比于汉人,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下层的满人如果没有钱,无法接受教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与汉人打交道,同化是迟早的事。
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满清政权统治时期,满语尚能因为统治者的支持占据一席之地。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后,满语便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满人早已没落的王朝的随葬品。
如今,能张口说满语并且熟练使用满文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满语已经成为了“极度濒临灭绝”的语言行列了。
对于这一现象,一部分人非常担心。极力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挽救满语,主张大力推广满语。
也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在意,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消失不消失跟自己没有关系。
在这两种极端的看法中,我们不禁想问:
满语真的会消失吗?
答案是不会的!
只要人们对于清朝历史的研究还在继续,满语就不会彻底消失。
只不过,掌握这门语言和文字的人从原来的满族百姓变成了“历史研究者”而已。
史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满语作为清王朝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保存记录了大量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史学家们还原清朝历史风貌,研究满族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即便是为了读懂这些材料,也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史学研究者投入到满语的研究当中。
罗马使用的拉丁语和拉丁文早就成了“死文字”,但不妨碍西方史学家依然在研究和使用。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失传千年之后,仍旧被商博良破译了出来。
所以,满语和满文最终的归宿并非“消亡”而是成为了一种“学术语言”。
我们也没必要为了他过分担忧。
结尾:
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社会土壤。
一旦这块土壤因为不可抗力消息,那么这门语言的必然走向没落。
幸运地是,如果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曾经强盛一时。那么,这种语言就永远不会“消亡”。
西方的拉丁语如此,清王朝的满语同样如此。
或许,这就是文明的力量吧。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绝学传薪︱吴元丰谈满语、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上)
人民网:满语之殇:1000多万人的满族 懂满语的不足百人
中国新闻网:满俗满语与东北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