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爆火,争议四起,艺术创作的边界在哪?

恋上瓜果香 2025-03-16 10:34:18

都说电影是大众娱乐的镜子,可《哪吒2》却让这面镜子照出了两极分化的世界。票房破140亿,全球前十的神话背后,一场关于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的争论悄然升温,而阎晶明的批评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了高潮。

从《哪吒2》掀起的热潮来看,这部电影确实做到了“雅俗共赏”。它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还借着经典神话故事传递了勇气与成长的主题。有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国漫崛起!”但也有人认为,电影中那些“屎尿屁”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有损神话人物的神圣感。比如片中出现的马桶果盘、哪吒尿液饮料等情节,一度成为吐槽的焦点。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幽默元素其实是为了拉近观众距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共鸣点。艺术本就该贴近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看不懂。

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特效的问题。阎晶明批评导演过度依赖视觉效果,认为这样的形式缺乏深度。可现实真的如此吗?看看龙族大战和天庭盛宴那些震撼的画面,谁能说它们只是空洞的炫技?这些特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更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活力。就像网友@光影旅人所说,“如果一部电影连视觉冲击都没有,那还谈什么文化输出?”这句话虽然略显犀利,但也道出了很多人心声——技术与艺术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佳作。

说到改编神话,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尝试突破传统的框架。从《西游记》到《封神演义》,每次重新演绎都伴随着争议。但历史告诉我们,经典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吴承恩笔下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不也充满了荒诞与诙谐吗?而这些并没有削弱它的文学价值,反而增加了趣味性。所以,《哪吒2》的大胆创新未尝不是一种致敬传统的方式。

不过,围绕“低俗”内容的争论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同样是“屎尿屁”,贾浅浅的诗歌被骂得狗血淋头,而《哪吒2》却能被部分人接受?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双标现象?艺术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答案或许没有那么复杂。真正好的作品,无论形式如何,都会触动人心。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屎尿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人用偏见去解读这些内容。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幽默可能只是单纯的快乐来源,而非所谓的低俗符号。教育的作用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而不是一刀切地否定。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艺术创作的核心始终是人。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文化自信不是固守过去,而是拥抱变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正如申公豹那句经典台词所言:“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只有打破成见,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

《哪吒2》的争议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它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守护传统,更是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勇敢地挑战边界,用新的语言讲述属于我们的故事。毕竟,艺术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取悦所有人,而在于是否能触碰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0 阅读:0
恋上瓜果香

恋上瓜果香

相信自己的直觉,正视自己的内心,别怕,都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