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对美反制后,巴西大豆已经宣布涨价!美国农民反而被坑了

聪征说社会 2025-04-22 04:18:45

2025年春天,国际大豆市场忽然“翻了脸”。中国大单锁定巴西,美国大豆在仓库里发霉,价格不涨反跌。

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巴西宣布涨价,美国农民懵了,明明是替政府扛枪的“铁杆”,最后却成了被晾在冷风里的“背锅侠”。

一边是南美卖方数钱数到手软,一边是美中西部农户看着库存发愁。这一切,不是偶然。

想看美国农民是怎么被“自家人”坑的?往下看。

巴西涨价,美国心塞,“反制链条”真解气

2025年4月14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数据:中国进口巴西5-7月船期大豆的升贴水报价,已攀升至158至182美分/蒲。

24小时内,价格区间跳动幅度超过11倍。前一日报价为-5到6美分/蒲,而这一天突然进入三位数,价格曲线直接扭头向上。

价格的转向,背后是供需结构的剧烈偏移。此时正值巴西大豆季节性集中上市,但中国买家早已抢先锁定货源。

资料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大豆中巴西占比达54%,而美国份额萎缩至38%。国有压榨企业与民营大厂集体出手,订满了巴西2月到3月的装船窗口。

新加坡交易所的跟单商直言,“百分之百地转向巴西”。

行情向好,大豆卖方自信抬价。供方低调出货,买方抢单如潮,价格自然随之而上。中国压榨商背靠订单量的优势,掌控了节奏。

与此同时,2024年1月至11月,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份额,从2016年的40%坠落到18%,而巴西的占比在同一时期从46%猛涨至74%。中国的采购重心明确迁移,国际市场重新洗牌。

决定这场局势逆转的,是一纸关税。2025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以“贸易战升级”来迫使中国让步。

中方迅速做出反制,大幅削减对美农产品采购量,同时拓展南美、欧洲及亚太国家的农产进口通道。这场“关税互射”中,美国农产品成了第一波落地的靶子。

中国的策略并非临时起意。资料确认,早在2024年四季度,中国进口结构已完成调整,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自给与多元进口并行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锁定巴西豆的价格优势,压缩美国豆的市场空间。2025年2月,巴西大豆C&F价格为420美元/吨,美国西北太平洋港口出货则为451美元/吨,差额为31美元。

汇率、运距、天气全部倾向巴西,美国豆农在价格线上“毫无竞争力”。

涨价来的不突兀。中国的去美化战略带来“集中加码巴西”,巴西则借机而起,向中国市场加价。此涨非市值泡沫,而是订单真实流动形成的价格回应。在这背后,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地图的主导权,正在从美国手中滑落。

升贴水变化的每一个小数点,都是地缘政治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摩擦痕迹。价格的波动,是中美之间战略博弈落到农业板块的表征,也是全球农业格局洗牌的前奏。

靠补贴苟活?美国农民还在原地打转

202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承认,美国农场主正处于对华贸易战的“前线”,同时宣称将出台新一轮援助政策。

白宫发言人紧接着补充说,与15个国家的贸易协议正在“很快”推进。然而,这番话传回中西部,美国农民并未买账。

中美贸易战启动后,美国农产品出口从核心区变成“垃圾股”。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对华农产品出口总值为292.5亿美元,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280亿美元。这不是增长,是倒退。

更棘手的是库存。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25销售年度美国大豆库存将达到1034万吨,为近五年最高水平。出口不畅,仓库爆仓,价格无法拉升。堆在港口的黄豆,不仅卖不掉,储存还要成本。

农民愤怒的不是价格,而是政策。在这场贸易博弈里,他们成了“前线伤兵”,却没得到及时的战地补给。

特朗普承诺的援助,主要集中于大型粮食企业,真正种田的中小农户,拿到的钱远低于承诺数额。与此同时,化肥涨、劳工短、种子贵,农业生产全面通胀。

2024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农村地区的农业贷款违约率上升超过12%。一些县甚至出现“农田荒置、房贷断供、机械抵押”的连锁现象。

农场主不得不靠着临时补贴撑着,不敢扩大种植,更不敢投资升级。一个曾经出口全世界的农业体系,如今靠救助维持“基本运转”。

再回到特朗普的那句话,“中国需要和我们达成协议,而不是我们与他们达成协议。”现实却清晰得多。

市场选择了价格更优、条件更稳的巴西。美国农民不再是全球买家眼中的首选,而是贸易战里的“高风险标的”。

这不是一场政策试错的后果,这是一次全球市场逻辑的更替。美国农业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轮冲突中遭遇实质性瓦解。靠补贴堆不出竞争力,更挤不出利润。

南美崛起不靠吆喝,靠天吃饭也靠算账

2025年1月21日,《世界农化网》披露,中国已完成2025年第一季度巴西大豆采购,装船时间锁定在2月和3月。彼时,巴西丰收在望,价格优势明显,汇率持续下滑,采购热潮正当时。

这一轮巴西的丰收,量价齐涨。数据显示,2025年巴西大豆出口价格为420美元/吨,而美国为451美元,价格优势高达31美元。背后逻辑不复杂:雷亚尔贬值,种植成本下降;天气理想,收割提前;基础设施改善,港口效率提升。多项变量同时“打正”了中国需求窗口期。

而中国的应对,讲究快、准、狠。并非等着价格起飞再追单,而是在2024年年底就已完成战略铺货。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国有压榨企业与五大粮油集团,从2024年10月起分批签约巴西豆采购合同,锁定全年度高峰装船期。这一波主动采购,封死了美国试图“抢回市场”的希望窗口。

再看长期趋势,全球农业竞争不再看“谁地多”,而是看“谁科技强,谁链条稳”。巴西正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生物育种等技术落地。与此同时,农业供应链从传统港口转向数字化调度,进一步缩短中国买家的响应时间和运输周期。

美国的农业优势在减少。过去靠着政策压制、技术垄断、高频出口保持强势,如今面对多元供应,中国已实现采购地分散化,真正做到了“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而南美,尤其是巴西,在这场重新分配中收获最多。

到2025年春天,市场坐实了这个变化。中国不再问“有没有美国大豆”,而是问“巴西装船日期是不是提前了”。市场定价权正在从美国芝加哥的屏幕上,转向巴西桑托斯的码头上。

参考资料

巴西大豆升贴水报价小幅波动,投资者需关注市场动态 .搜狐网.2025-04-14

近20年美国、巴西和中国大豆贸易三角变化.新浪财经.2024-02-26

2025年巴西大豆将主导中国市场?美国份额一降再降!.世界农化网中文网.2025-01-21

美国农场主遭遇关税战逆风.财经杂志.2025-01-21

1 阅读:1231
聪征说社会

聪征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