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文化与坐月子——中国文化中的旧习俗的形成

心远谈军事 2023-02-08 15:18:01

全世界中,中华食补文化和女性坐月子的习惯,独树一帜。多数中国人都相信这些。然而,这些习俗不一定经得起科学考验,只是文化习惯。

一、食补文化的形成1.农耕社会,粮食一般是有保障的,但高蛋白食物还是比较匮乏的,人类学家布罗代尔指出东亚农耕社会饲养肉畜成本很高,而且牲口还要用于生产,所以蛋白匮乏是长期存在而不是乱世才有的现象。

2.蛋白匮乏,就造成了肉类食谱的多样性。这即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也表现在部位的多样性。首先,种类多样性,在于几乎无所不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可以吃;野生的比家养的补,稀罕的比常见的补。其次,部位多样性,在于不仅吃瘦肉,也吃肥肉;还吃皮、吃内脏、吃头、吃尾、吃四肢、(鸡爪、猪手)、吃五官(猪耳、兔头)、吃血……。曾经有两个中国人在飞机上讨论猪血和鸭血的区别,旁边一欧洲人脸色煞白地说:我生平第一次听到有人在交流血的味道!没办法,他们的蛋白没这么匮乏过,所以只吃牛排,烹调模式也简单很多。

3.健康和蛋白都有关系,所以补充蛋白确实对很多体恤体弱的人有帮助,这样,食补文化就有了基础,而且,人类早期的知识生产中,均有对类似物体建立关联的习惯。而以形补形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特别兴盛。

4.帝王、道教、阴阳五行推动了食补文化。秦代帝王就追求长生,重要手段就是吃仙丹。然而多数帝王寿命并不长,明朝尤甚,很多帝王早夭和铅中毒有关。

二、坐月子与产奶1.生孩子是家庭大事,生产后体虚,自然要拼命补充肉、蛋(农耕社会没有奶)。所以,农村里谁家生小孩后,邻里亲友都带着鸡蛋、鸡肉去走访,这其实是一种蛋白互助。

2.肉、蛋不仅是补充产妇的需求,更是为了产奶,哺育下一代。而坐月子,其实是确保产妇减少消耗,产更多的奶。毕竟,蛋白匮乏的古代,妇女更容易营养不良,奶的产量和质量不一定都能保障,还是坐床不动为妙。

3.胎盘古代称紫河车,号称大补,经常拿来吃掉。联合国卫生组织对此曾经如此说明:现代科学不支持胎盘的功效说,在蛋白充足的情况下不建议食用。

总的老看,食补文化也好,坐月子也好,有这历史背景。营养均衡甚至过剩的今天,这些习惯实质上变成陋习了。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心远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