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到底是谁?长的有多美?

漫步心灵田野 2024-12-03 09:34:20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就是中国社会阶层一个简单的分级,读书的“士”在近两千年的时间内几乎是垄断了社会第一阶级,历朝历代的君王们在天下稳定之后,对读书人们都是礼敬有加,这种情况在唐朝科举制确立之后更加显著。

多少士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达成自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目标。

历代皇帝们自然也是对这种景象乐见其成,对士子们埋头苦读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其中对书生们吸引力极大的一句,那估计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

小同学好好读书啊,读书读好了给你年薪千万、豪华大宅、美女老婆啊。

这动力不就来了。

可黄金屋的价值还是能够计算的,颜如玉的量化又在哪里呢?

一个女子究竟得有多漂亮,才配得上颜如玉这三个字呢?

好好读书、要啥有啥

对于读书人的尊崇,是要追溯到汉朝时期。

汉高祖刘邦一开始对读书人也是厌烦到了骨子里。

一群文绉绉的儒生,要么是心比天高的黄毛小子,要么是行将就木的白发老头儿,开口就是哔哔赖赖的文化礼仪,老子打仗的时候,难道要先给敌人鞠个躬吗?

于是每次有儒生来见刘邦,他总是对人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若是来人给刘邦啰嗦急眼了,他便是抬手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扔到角落里解开裤子就往里面尿。

哪怕是名士郦食其来了,都躲不开这“当面一尿”。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一个叫陆贾的儒生偏偏不信邪,抱着《诗》、《书》就要给刘邦讲课。

气得刘邦破口大骂:“这天下是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来的,读这些破书有什么用。”

陆贾脖子一梗:“这天下是您在马上打下来的,难道您也能在马上治理吗?”

行啊老板,我不给您讲课了,以后谁不听话、谁不好管,您就去给他直接砍了,你看看造反的声音多久就会响起,下一个沛公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刘邦闻言方才恍然大悟,对儒生们开始重视起来,成立汉朝之后还多次要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但是屡次失败。

等到发现这四人成了太子刘盈的幕僚之后,刘邦更是感叹太子羽翼丰满。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依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便是在法理正统上将读书人的地位给捧了起来。

打仗立军功有生命危险,继承祖上功勋一般人根本没那个好祖宗,经商赚钱风险大社会地位还低。

可读书好啊,这没什么风险啊,有学识就能当官,这简直太划算了。

于是很多普通百姓,都开始纷纷让自家后代开始了读书致富的道路。

到了隋唐时期,底层人民上升的渠道进一步加宽,科举制被建立了。

李世民在御史府见到新考中的进士们都面带笑容,趾高气昂地来来往往,心中没有又要开支一大笔工资都烦恼,反而是非常开心。

啊哈哈,这些都是人才啊,都被咱老李套中了。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资治通鉴·唐纪》

到了宋朝,因为赵匡胤是武将造反才有的黄袍加身,所以他也是很怕后人们有样学样,以至于整个宋朝都是崇文抑武的状态,这进一步提高了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从宋朝流传开来的。

他的好大侄宋真宗赵恒,更是把赵匡胤这位好大爷的教训记在了心里,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底层群众们加入读书大军之中,他亲自写了一首《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诗几乎就是大白话了,哪怕不识字的老人孩子都能听懂这里面是什么意思,但其背后的权威背书,其实才是吸引人们读书热的关键。

好男不当兵

这首诗是谁写的?

赵恒。

赵恒是谁?

皇帝啊!

这不就相当于皇帝给了天下人一个保证:只要你好好读书,钱粮美女、权势富贵,那就都会有的。

皇帝总不会骗人吧。

那这还说什么。

读书去!

于是整个宋朝底层最质朴最善良的一群人们,他们或者是躬耕陇亩的农民、或者是引车贩浆的小贩,或者是下力抗包的工人,他们都在心里选择了相信赵恒给他们画的这张大饼——好好读书,要啥有啥。

以至于这种社会风气蔓延之后,从军习武之人自然而然地就被打压了。

再加上对犯人们的惩罚大多是刺配从军,以至于军人们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在宋朝人们看见被刺配的犯人都怎么骂?

贼配军。

狄青,一代名将啊,但他一开始也是被刺配的军人,后来屡立战功,以至于坐到了枢密院副使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但是他最终也是被文臣排挤出了京城,在地方上生气上火,最后嘴上长了毒疮,郁郁而终。

宋朝武将的地位之低下,可见一斑。

去除元朝这个不正常的“丈育”朝代,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兴起,表面上看似是打压了读书人的思想,影响了文学自由创作的热情。

但反过来想一想,这其实是变相地鼓励了人们去参加规则内的读书考试。

反正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反正要避讳的字就这些,那就开始卷吧。

比作诗词歌赋需要天赋,但是限定范围的应试考试,不就是比谁更卷,谁更能刷题。

至于文字狱,那夸皇帝还不简单?

明朝严嵩就是靠着写了一手好青辞被嘉靖看重,进而成了“青辞宰相”。

清朝末年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不就是因为名字起的好才被慈禧点了状元。

不可否认这些人也是真的有才能,但如果不是文字的限制,或许他们也做不到青史留名的地步。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是有着肯定的态度,哪怕是《儒林外史》之中虚构的范进,一中了举也是立刻有人来送钱送粮送房子送地,直接实现了阶层跨越。

虽然可能不是到了“黄金屋”、“千钟粟”的地步,最起码起步也是一个富户家庭了。

但“颜如玉”却并没有出现在范进的身上。

能够配得上读书人的颜如玉,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步的绝世容颜呢?

颜如玉真的很美

颜如玉这个词一开始是出现在了汉朝文人编纂创作的《古诗十九首》第十二首《东城高且长》之中: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些颜如玉的形象了。

燕赵之地,是今天的河北、辽宁、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

清朝的姚鼐也作诗云:

燕姬赵女颜如玉,辇入殽函贮金屋。——《秦帝卷衣曲》

由此可见,古人们的审美还是比较统一的,颜如玉的大体形象是一位北方美女,这也正是后面一句“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的前提。

因为北方女子身材一般也比较高大,所以做起家务也不费劲。

而且颜如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脸像玉一样。

这里的玉,指的应该是白玉,形容脸色白嫩。

这也是说明了颜如玉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家庭,起码是小康之家,因为这种人家中的女子才只需要做一些“罗裳衣、理清曲”之类在家里就能完成的工作,不需要出去抛头露面,更不用下地干活,经受风吹日晒,让脸色变得灰暗蜡黄。

刘备的妻子就有一位甘夫人,她的皮肤就如同白玉一般,刘备有一尊白玉美人,晚上他抱着白玉美人和甘夫人一起入睡,大半夜一睁眼,经常分不清哪边是玉人、哪边是真人。

这样的美人,就连刘备也是难以忘怀,在甘夫人去世之后,追封她为蜀汉的皇后。

但在从汉朝文人到清朝姚鼐这近两千年之中,人们对颜如玉的形象也有了一些各地不同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各地都有了自己的颜如玉。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便写到: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林如楚的《采莲曲》也说到:

镜湖春水绿,越女颜如玉。

但这里的颜如玉,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了——越女,说白了就是西施。

作为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美貌应该是比一般的颜如玉还要漂亮了,所以王维和林如楚的诗句,还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可见除去了一些特殊情况,颜如玉的形象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读书人们对颜如玉感情寄托却是越来越丰富,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美女老婆的追求。

辛弃疾填的一首《满江红》,更是非常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这首词的确很狂,开篇一个老子当年,不要说是在宋朝,哪怕今天不知道的也会以为是在骂人。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哥们以前,ktv、洋酒洗手。最喜欢,光着膀子,飙个豪车。露天party嗨起来,全场消费我买单。选一个,最美小姐姐,来喝酒。

就是这么狂的辛弃疾,他对美女的形容也就是颜如玉了,只不过是要会喝酒,要玩的开。

白居易对颜如玉的要求就比辛弃疾文雅了很多,他在诗中写到: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霓裳羽衣舞歌》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可见白乐天毕竟还是文人气息浓厚了一点,小姐姐不要玩的多嗨,会跳舞、会吟诗就很美丽了。

或许是颜如玉这个词真的有一些魔力,以至于后来这个词已经不单单是用来指女子了。

欧阳修在一次宴会上便是非常开心——养丹道士颜如玉,爱酒山公醉似泥。

清朝学士陈士廉也夸耀过河北小伙——邯郸公子颜如玉,乌帽黄衫娇结束。

这里的欧阳修和陈士廉并不是说性取向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和道士或者邯郸公子发生点什么,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夸赞,发现没什么词能够比颜如玉还要准确了。

可见颜如玉这个形容,在古代的确是对一个人好看的最直接的形容了,能够被人称一句颜如玉,尤其是被这些吃过见过的大佬们说一句颜如玉,这个美丽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0 阅读:5

漫步心灵田野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