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随我们看看山西雁门关的雄姿及其历史文化

塞北神剑 2024-05-31 06:21:05

李爱萍

山西代县5A景区雁门关,是我们宣化红一师战友军嫂一行12人“太行西线之旅”的最后一站。5月16日上午10时整,我们从忻州市驾车直奔雁门。

景外午饭后,我们到达雁门关服务中心,照例坐小交通入关。雁门关的小景点很多,我们只能到主景区眊眊。

下了小交通,一眼就看到左边依山而建的一个写有“雁门关”三字的高大建筑,上边还有老人家的壁画像(请点击放大看)。当年老人家转战陕北东渡黄河,曾路过这里,登上雁门关,凭吊古战场,与周、任谈笑风生,纵论古今。尔后由繁峙县鸿门岩到五台山以至抵达西柏坡。

再看右边,一溜杨家将石雕。前边是杨令公和“七郎八虎”及杨宗保、杨文广,往后是佘太君和诸多杨门女将,当然包括穆桂英。雕刻颇为神似,个个精神抖擞,英勇无敌。一座山头上还立有一尊杨令公威风凛凛的塑像。

杨业曾在这一带与辽兵作战,牺牲在离此不远的朔州陈家峪;相传杨六郎镇守三关(雁门关、偏关、宁武关)。实际上,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多为传说,但并不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景区用以营造人文气息也无可厚非。

往里走就看到实质内容了。第一座楼为“明月楼”,因这里有个小村庄清朝以前叫明月村而得名,民国初年改为雁门寨村了。此楼为明朝所建,可谓第一道门户。

雁门寨村狭长,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边关村落。顺斜坡上行,看到一个御马泉。相传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无水饮用,其战马突然仰天长啸刨出的一股清泉。对此看看即可,不能当真。

雁门寨村古街道两旁建起了不少饭店、商铺、民宿,不知是本村村民还是外地有钱人所建,享受着旅游区的红利。

村尽头是一个“边贸街”,上边挨着瓮城,它是一个边关集市。估计雁门关守军、特别是家眷也要买点生活用品啥的。受地形限制,场地不是太大。

从边贸街左边古道往上走,就到了雁门关主城楼下。主城楼是北城门(也有说东门的,实际是北偏东),叫“雁楼”,城门上方是武则天题写的“天险”二字匾额。阁楼上有“中华第一关”匾额。

雁楼下,侧门立“长城——雁门关段”石碑,游客竞相在此留影。

入侧门拾阶而上,前边是一个平台,西侧是关帝庙,东边是古戏楼曰“春秋楼”。这是给关公唱戏的地方,实际上守军也需要点文化生活。

从正门进入,再登上雁楼,四下望去,眼界顿宽。只见城楼两边长城相连,均以六七十度的坡度向上绵延。

东偏北最高处,一座雁塔高高挺立,塔下是为纪念历代保卫雁门关而战死的将士所建的碑林,收集了我国古代200多位诗词名人吟咏雁门的名句,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石刻。

西偏南长城上,烽火台、敌楼突立,登上烽火台处能俯视雁门关全景。南边的一座山顶上也是烽火台高高凸起。

雁门关的南门楼(南偏西,也有叫西门的)是地利门,上书“埊利”匾额,也是武则天题写。为纪念六郎,此门也称“杨六郎庙”。南城门两侧与万里长城相连,又都沿山梁绕到北城门,使整个雁门关形成一座“围城”。

城楼的平台上,火铳、三弓床弩、投石车等古代兵器一字排开,使人想起烽火连天的时代。西周以来,这里发生大小战事1700多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李牧出奇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等等,太多太多了,连“昭君出塞”也走的雁门关。

但唐朝才建关城,后多次改建与修葺,现存古迹多为修复的明建筑。

站立雁门关山巅,放眼长城内外,遥看群山迷茫,霞走云飞,长城如巨龙,东向紫荆关奔腾而去,西连宁武与偏关;近览重峦叠嶂,峭壑阴森,两座大山对峙,形状犹如天造的两扇大门,护卫着山间的一条盘旋幽曲的穿城之路。

受山势所限,这条山径由北而南拐向西,又向南而去,20公里便通往代县县城,东可经原平涞源达京城,南可入晋中晋南与中原。难怪有晋北“三关之首”和“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以及“中华第一关”的说法和美誉。

穿越雁门关的这条古道还是和平时期的重要商道,南方的茶叶、中原与晋中南的货物运往漠北,新疆的和田玉输往内地,这里是通道之一,城门楼下的车辙印就是历史的印记。

总之,雁门关历史久远,文化深厚,非常值得探究。正如胡考进老战友诗词所云:

晋北要冲,山峦叠嶂,沟壑纵横。

唯雁门关城,雄踞隘口,衔接长城。

扼必经路,西连宁武,东向紫荆, 九塞尊崇不虚名。

登雁楼,望长城内外,更觉恢宏。

险地辈出英雄。

守关御敌屡见勋功。

数历代名将,李牧李广,汉祖刘邦,霍病卫青。

隋朝杨坚,唐薛仁贵,犹北宋杨家父兄。

今伟人,固华夏山河,天下安宁。

摄影:李文平 主摄,综合钱旺、郭双忠、胡考进、唐顺义、赵宗锋、刘惠、张风英、陈秀玲、蔡淑萍、刘惠琴的拍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

塞北神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