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力量

近期,相信各位都收到了上级的人员公开选调的通知,对此好奇者有之、迷茫者有之、喜不自胜者有之、反应淡漠者亦有之……也有的同事们感叹,期待了半年的“大瓜”,终于来了。

一、品一品这次的进步之处
通过笔者近年来对类似选调通知的关注和分析,经过认真细致的阅读和研究,并向相关人力部门询问了解之后,大致归纳出本次选调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
1.名额众多,类别齐全。总结发现,本次公开选调可谓是近年来组织的最集中的一次人员选调,共计有2000+个名额供所有分公司的员工进行选择,有细心之人进行了计算,表示基本每个单位都能分到1到2个名额。同时,本次涉及的单位方向、所在地域、岗位性质、对象职级以及从事专业等基本都能够“普惠众生”。笔者及身边同事通过大致筛选后,都能初选出几十个个人心仪且条件符合的指标,可以说真是放了一个大招。
2.形式公开,程序清楚。本次通知中明确要求必须向所属员工全员传达,不漏一人,让大家都能够看到所有岗位,不存在私自截留或改动选调计划的情况,并明确了按照个人报名—逐级推荐—遴选考核的工作程序进行选拔,每个有机会上报的人都能够清楚得知自己需要过哪几关。同时要求要加强工作对接、密切协同配合,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各环节工作,确保公开选调工作及时高效。更难得可贵的是,指出各级人事部门要为所属员工报名申请提供相应便利,积极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3.要求明确,条件具体。下发的计划表中,不仅对单位名称、具体岗位、单位驻地进行了明确,还对专业、等级、职务层级和标准条件作出要求,可谓是一目了然,无需经过详询,便可知道指标是否符合自己需求,个人情况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尤其在标准条件中,对任职经历、学历、专业、年限、特长甚至身高,以及应具备的能力都进行了具体表述,详细具体程度前所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对号入座,使这份通知的含金量大大增加。
不少人纷纷感慨,这份《通知》真可谓是今年最重磅、最关乎个人任职发展的一份文件了,因此,不管是有心参与的还是早已佛系的,都围观在电脑前细细品味,不时发出惊呼之声。
笔者作为一名自毕业就来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从一线单位管理岗位干起的小主管,看到熟悉的家乡和心仪的单位,自然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第一时间开始筹划起来。

二、探一探操作的具体路径
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决定尝试一下。相信广大同仁和笔者一样,都大致经历了这几个环节:
1.询问用人单位。通知上每个岗位都留有联系电话,有意向者都可以直接打过去详细咨询。笔者拨通电话后,客气地询问了对方该选调名额有没有目标人选、是否可以正常报名、竞争激烈程度等问题。对方也开门见山,称没有所谓的“萝卜岗”,有意向就可以按照程序上报,但是竞争会非常激烈,目前咨询的不下百人。
观点:电话询问用人单位虽能直接了解相关情况,但都是大概和粗略的,太敏感的信息对方既不掌握,也不会告知,因此在个人上报阶段,致电询问的收获并无太多。
2.汇报个人意愿。与用人单位简单对接后,就该向所在单位组织表明心愿了。相信大家都会便怀着忐忑之心来到领导办公室,将《通知》的基本情况和个人的想法一股脑汇报。没想到领导非常体贴人心,经过简单的了解和询问后,便表示支持上报,同时分析了“中签”概率,权衡了走留利弊,甚至支了点招数。
观点:这几年领导对下级的想法掌握还是比较深入、客观,同时思想也比较开放和包容,能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着想、全力真诚支持,因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和意愿也能够敞开心扉正常交流和汇报。
3.咨询机关详情。接下来便是咨询单位具体负责此事的部门,通过联系对方表示,领导的意思是这种类型岗位的人要严控,那种类型的岗位会考虑,缺编的要严控,超编的会支持。如果有意愿可以按照相关要求正常上报,但结果能不能通过就不得而知了。
观点:由于前些年裁人不少,且这几年入口收窄,缺兵少将一直是各单位人才建设和储备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加之大家都在想办法从艰苦区域向优渥区域流动、从责任重大岗位向轻松舒适岗位调整,因此每个单位或多或少都存在人员不均衡、不够用的难处,自然就有了该严控和该鼓励之分。
想必大家在经过了这三个步骤后,都难免五味杂陈和迷茫未知,即便不利条件和未知因素诸多,但报着对家人的想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个人的负责,还是有不少人决定冲破万难试一试。

三、谈一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相信大家在经过询问了解、评估权衡、前期准备之后,最终下定决心,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剩下一部分人报了名交了表,至于后续如何,也是怀揣着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态度。
经过本次参与,也难得的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对自己的工作过往进行了反思,对将来的职业路线进行了规划,也对自己的心路历程做了回顾,感觉无论结果如何,都算有所收获吧。结合本次经历,加之以往也报名参与过类似活动,对选调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分享,望受用。
1.选调名额纷繁众多,要清晰认识自身需求。面对上千个名额的表格,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既适合自己,又具备高成功率的目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加之时间紧迫,难以充分和全面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概况,往往会出现慌不择路的情况导致最终盲目选择。
因此,我们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尽可能全而细的梳理自己需求,例如地域、单位性质、岗位情况和要求条件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要从同学、亲友、同事那里尽可能多地打听清楚目标单位的具体情况,以便作为参考,避免后悔。如果恰逢休假在家,也不妨去相关单位详细了解。最后,要综合各种利弊因素,对有意向的目标进行对比排序,因为按照要求,每个人只能报一个目标,因此容不得半点疏忽,最终选出一个最合适最心仪的。
2.所在单位情况各异,要充分摸清总体形势。如同前面所说,不少人在单位都处于重要岗位,要么手下管着好多人,要么肩上担着好多事,想要轻而易举、从容不迫地离开,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因此不妨先通过相关科室摸一摸单位情况,毕竟让专门管人的专业人士帮忙分析分析总没错,因为往往他们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很高的可参照性,然后在权衡之下合理做出自己的选择,会更加科学、理性。
3.最终决定权在组织,要合理表达个人意愿。其实想要争取人事变动,自己符合条件、能力具备是一方面,组织“放人”也很重要。很多伙伴往往后面的路已经铺好,可是单位未同意,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从实践来看,不少单位考虑到人才保留会极大影响单位建设发展,因此往往在人员调出、退出等方面趋于谨慎保守,基本上是做“留”和“劝”的工作,甚至个别强硬一点的,还会做“截”的工作。
因此可以向负责的相关领导主动沟通、汇报思想,尽量充分、合理地表达诉求,该委婉的委婉,该直接的也不要含蓄。
既有自己主观意愿的反映,例如为了寻找更高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方便照顾家庭,换个环境提升磨炼自己等等,又适当陈述客观理由,例如后续上升的瓶颈,与家属异地的问题等等,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经过深思熟虑且利大于弊的。
当前,不排除有的单位确实比较抵触人员流动这件事,也苦于人才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认为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说走就走,是单位的损失,是自己的失职;有的觉得会带来跟风现象,放走一个会带来群体的效仿,后续工作不好做;还有的甚至于将手下是否安心在位与自己是否用人待人有方、管思想有力等同起来,生怕想走的人太多被上级知道后对自己产生看法,影响不好。
但总体来看,近几年领导的思想也在深刻转变,能够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加之近些年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保障好大家的权益和福利待遇,让大家敢于争取权益,敢于表达诉求。因此,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意愿。
正如朴树在《平凡之路》中所唱的那样: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最后在此,也祝愿每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眼里有光的同仁们,能够在此次选调中顺风顺水,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