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来说,当母乳或配方奶不足以满足营养需求的时候,就需要提供辅食喂养了。6~23月龄也就是半岁~2岁是宝宝重要的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喂养模式对于孩子将来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版《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该阶段婴幼儿辅食喂养提供了7项建议。
母乳喂养
应持续至2岁或以上
建议0 1《指南》指出,持续母乳喂养要有相应的条件,也就是要有有利的环境和支持性服务,比如,工作场所应具备母乳喂养室以及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所有女性能获得母乳喂养咨询服务以应对母乳喂养时出现的问题。
12~23月龄
不建议再喂配方奶
建议 26~11月龄的婴儿,如果喂母乳以外的乳类,可以选择配方奶或动物乳进行喂养。12~23月龄的幼儿,如果喂母乳以外的乳类,应选择动物乳喂养,不建议喂幼儿配方奶。
《指南》作了如下说明:
可以摄入的动物乳类型包括:经巴氏消毒的动物乳、复原乳(非浓缩乳)、发酵乳或酸奶。
不应摄入调味或加糖的乳类。
6~11月龄婴儿如果选择喂养动物乳时,应选择全脂乳。
满6月龄
母乳和辅食同步吃
建议 3《指南》指出,婴儿满6月龄也就是满180天之际,即可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开始添加辅食。母乳中铁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很高,但某些婴儿仍可能面临铁缺乏的风险,尤其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早添加辅食,即使是强化铁的辅食,也不能充分预防这些高危人群中的缺铁性贫血。
膳食多样化
少吃精制谷物
建议 4《指南》建议,应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或蛋,应每天摄入蔬菜和水果,应经常摄入豆类、坚果和种子类食物,尤其是膳食中的肉、鱼或蛋和蔬菜有限的情况下。
其中,动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坚果、豆类和种子应作为能量摄入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整体营养素密度高于谷物。
淀粉类主食摄入量应降到最低。它们通常在辅食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但这些食物并不能像动物性食物一样提供同等质量的蛋白质,这些食物也不是铁、锌和维生素B12等关键营养素的良好来源,而且许多淀粉类主食还含有降低营养素吸收的抗营养素。抗营养素是指对抗人体吸收营养素的成分。
摄入谷物时应优选全谷物,并将精制谷物摄入量降到最低。在喂食豆类、坚果和种子类食物时,应注意确保食物的形态不会造成窒息风险。
远离不健康的
食物和饮料
建议0 5《指南》指出,6~23月龄的婴幼儿不应摄入高糖、高盐和高反式脂肪酸食物,不应摄入含糖饮料,不应摄入无糖甜味剂,同时应限制100%纯果汁的摄入。
必要时选择营养素
补充剂和强化食品
建议 6《指南》提到,在某些情况下,仅靠非强化食品可能无法满足营养需求,6~23月龄婴幼儿可能受益于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多种微量营养素粉可以提供额外的特定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不会取代膳食中的其他食物。对于已经食用谷基辅食和混合面粉的婴幼儿,虽然不应鼓励摄入这些谷物,但强化这些谷物可以改善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因食物缺乏而面临严重营养缺乏的婴幼儿,摄入小剂量脂基营养素补充剂可能是有用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营养补充剂和强化食品均不能替代由健康食品和最低限度加工食品(最低限度加工食品与超加工食品相对)组成的多样化膳食。
采取回应性喂养 建议0 7《指南》推荐,对于6~23月龄婴幼儿应采取回应性喂养。回应性喂养是鼓励婴幼儿自主进食并顺应其生理和发育需求的一种喂养模式,具体说就是家长识别出婴幼儿发出饥饿与进食需求的信号,立即合理回应婴幼儿的进食需求,但不限制和强迫。
回应性喂养尊重了婴幼儿的主观意愿和需求——包括口腹和情感两个方面的需求,家长给予的积极回应,可以促进婴幼儿在进食方面的自我调节,并有助于培养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编译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