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NBA杯淘汰赛中,火箭凭借格林最后的两罚全中,以及全队上下积极的防守和拼抢,在比赛最后3分钟一度落后6分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不仅挺进了本届NBA杯的四强,还终结了自20年以来,对阵勇士的15连败。
毫无疑问,这场胜利预示着,联盟新旧势力权柄的交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火箭也是更应该获胜的一方,因为他们对待比赛的态度更加认真,这种认真是多方面的。
教练层面上,乌度卡使用的是季后赛级别的8人轮换,而科尔这边则是一共用了11个人。
主力拉满的一方,自然就会比保留实力的一方,要更加的破釜沉舟;同时在球队核心的表现方面,范乔丹没找到好机会不会随意出手,神棍坚决的攻击篮筐,以及格林积极的倒地争球,都和追梦关键时刻的传球失误,库里时间没到就草草外线出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哪怕勇士的三分投得更多更准,哪怕勇士在距离比赛结束,还剩1分十几秒的时候,仍旧握有6分的领先,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玩火,终究还是葬送了好局。
而随着勇士出局,第二届的NBA杯也再度被打上了“没有含金量”的标签。
比较可笑的还有科尔的赛后发言,他表示比赛最后的罚球,应该是一个争球。他说自己从没有见过,在决定比赛的生死时刻,在距离篮筐80英尺的位置,一个“应该”争球的回合,裁判却吹了抢球犯规。
哪怕无论从哪个角度回看,库明加都明显犯规在先。这多少都有了一种“抛开事实不论,裁判难道就一点错没有吗?”的胡搅蛮缠。但我确实也能理解科尔,毕竟便宜占多了之后,对于公正的判罚,多少还是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至于在比赛的早些时候,追梦将神棍直接拽倒,裁判没有升级,只判了普通犯规,这种明显得利的回合,科尔和勇士全队,自然是讳莫如深的。
然而抛开这些场上的笑料,比赛结束之后我们最应该夸赞的,还是火箭的全体队员和教练。
这届杯赛,他们和雷霆在西区决赛会师,正式宣告联盟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
无论是效率不佳,但却一锤定音的格林;还是全场攻防兼备,持续输出的神棍;抑或是在队内,扮演中流砥柱的小贾、阿门和伊森……他们这些年轻人的成长,逐渐接过了老将们手中的火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赢下了一场真正的硬仗。
当然了,某些球队的球迷并不会这么想,毕竟没有他们夺冠的比赛,又有多少含金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