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善伯洞石是寿山石家族中善伯洞石的色相分支,属于山坑石品类,以其独特的白色调和细腻质地著称,它产自福建省福州市寿山的善伯洞矿脉,矿区位于寿山村东南面的善伯山,与月尾峰相邻,其命名源于清代石农善伯的传说,他因开采矿脉时塌方身亡,后人以“善伯”纪念,矿洞及所产石料由此得名。
这个品种以白色为主,常带有淡青、浅绿或微黄色调,但优质者质地纯洁如白玉,几乎无杂质,其色泽通透柔和,色界分明,部分石料因含粉白色斑块(俗称“花生糕”)而更具层次感。它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大多呈现微透明,触感细腻如凝脂,但较芙蓉石略显坚硬,雕刻时需用力凿坯,修光时石粉颗粒较大,老性白善伯(20世纪70-80年代开采)常含金砂点,灯光下可见细小金砂闪烁,质地润洁,新性白善伯(80年代后开采)则多裂格、虫洞,质地稍松散。
它是善伯洞石中较为稀有的品种,尤其老性白善伯产量少、品质高,与田黄石相比,白善伯虽无“石帝”之名,但其敦厚内敛的“调性”更受文人雅士青睐,被誉为“寿山石中的实力派”。白善伯与其他白色寿山石的对比可以发现,白芙蓉质地更温润如凝脂,通透性略低,而白善伯则蜡性更强,颜色更接近白玉,且常含金砂地特征。白旗降多为不透明,质地硬脆,而白善伯则微透明且细腻,更显柔和。水晶冻石通透如冰,而白善伯以脂润为特色,更具传统寿山石的质感。
老性白善伯需观察金砂点、花生糕斑块及质地密度,新性白善伯多裂格且颜色单调,随着矿脉枯竭,白善伯石原料稀缺,尤其大块优质料已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