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治生物手段,瓢虫控蚜体系,半年虫口密度,八角生态种植案例
在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或者是田园里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很多人都在为农作物的虫害问题头疼得不行。就拿八角这种作物来说吧。八角,那可是很多地方的重要经济作物,它的树形挺拔,叶子翠绿,到了收获的季节,那一串串像星星一样的八角挂在枝头,可招人稀罕了。可在八角生长过程中,蚜虫就像不请自来的讨厌鬼,密密麻麻地趴在八角的嫩叶和嫩芽上,吸食着汁液。这蚜虫繁殖得特别快,要是不赶紧治理,用不了多久,八角的叶子就会卷曲起来,变得皱巴巴的,新长出来的枝条也会变得瘦弱,就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人一样,严重影响八角的产量和质量。
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李大叔的八角种植户。他家有几亩地的八角林,以前一到蚜虫高发的季节,李大叔就愁得睡不着觉。他到处打听防治的办法,听人家说传统的农药能对付蚜虫,就用上了。可是这农药虽然能把蚜虫杀死一部分,可也存在不少问题。那些蚜虫好像特别容易产生抗药性,用了几次农药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农药残留对八角的品质也有影响,如果残留超标,卖到市场上也不被认可。同时,农药还会把八角林里的一些益虫也杀死,破坏了整个生态平衡。
不过呢,李大叔后来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虫害防治的生物手段,那就是瓢虫控蚜体系。这瓢虫啊,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它可是蚜虫的天敌。瓢虫小小的,红红的,背着几个黑色的斑点,特别可爱。其实呢,瓢虫的种类还不少,像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等,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异色瓢虫,它的颜色变化可丰富了,有红的、黄的、黑的相间好多颜色,而且它特别能吃蚜虫,在一只异色瓢虫的幼虫期,它可以吃掉几百只蚜虫呢。七星瓢虫大家都很熟悉,它的背上有七个黑色的斑点,它对蚜虫的捕食效率也很高。还有龟纹瓢虫,它的斑纹就像龟壳一样,虽然模样看起来有点独特,但对蚜虫也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李大叔开始尝试建立瓢虫控蚜体系。他先从周边有瓢虫的自然环境中收集了一些瓢虫卵和幼虫,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一个盒子里,带回自家的八角林地里。然后,他在八角林里找了一些比较隐蔽、蚜虫比较多又不太影响八角生长的地方,把瓢虫卵和幼虫放进去。刚开始的时候,蚜虫还是很多,但是在瓢虫卵孵化出来之后,情况就慢慢开始变了。
3天的时候,就有发现瓢虫幼虫在八角的枝叶间活动,它们小小的身子在蚜虫堆里穿梭,开始吃蚜虫了。这时候,蚜虫的数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是已经有蚜虫受伤或者被吃掉的迹象了。到了7天的时候,能明显看到蚜虫的数量比之前少了一些,在瓢虫聚集的地方,蚜虫几乎都被吃得差不多了。15天的时候,整个八角的虫口密度就降了很大一部分,八角的叶子也开始慢慢恢复生机,变得舒展起来。一个月之后,八角的生长就基本恢复正常了,而且因为是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八角没有农药残留的风险,品质非常好,收成的时候也卖了个好价钱。
在华北的一个小农场里,也有一位种植户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个小农场除了种八角,还种了一些冷门但很有特色的绿植,像铁筷子、岩白菜和耧斗菜。铁筷子在市场上是比较少见的,它的花朵特别娇艳,叶子也很独特。岩白菜呢,开出来的花朵是白色的,花瓣厚实,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酒杯。耧斗菜的花朵像个小喇叭,而且颜色特别鲜艳。
农场的主人老王是个很有探索精神的人。他在种这几种绿植的时候也遇到了蚜虫的问题。以前他觉得这几种绿植比较少人种,蚜虫应该不多,没想到蚜虫还是找上门来了。他看到蚜虫在那些冷门绿植上肆虐的时候,就很头疼。后来,他听说瓢虫控蚜体系不错,也像李大叔一样,尝试引入瓢虫来防治蚜虫。结果发现,在这些冷门绿植上,瓢虫控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铁筷子,刚开始蚜虫特别严重,但是有了瓢虫之后,蚜虫数量迅速减少,铁筷子的生长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网友在网上分享了他的经验。他说他在自己的小田园里种了一些观赏用的八角树,虽然产量不多,但是就是图个好看。可是蚜虫把他折腾得够呛。后来看到别人的八角地用了瓢虫控蚜体系效果不错,他也跟风试试。他把瓢虫放在自家田园里八角树周围后,只过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蚜虫的数量就有明显的下降。他说看着八角树在瓢虫的保护下健康成长,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从李大叔和老王的例子可以看出,瓢虫控蚜体系在八角这种以及其他冷门绿植种植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半年的时间里,通过建立这个体系,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蚜虫的虫口密度,而且对整个生态种植环境都是一种保护。不像以前使用农药那样,虽然短期内蚜虫少了,但是对土壤、水源和周围的生物都有伤害。
不过呢,这个瓢虫控蚜体系也不是随便就能建立的。比如说,瓢虫的来源得是本地的或者是经过适应本地环境的,不然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死掉,起不到控蚜的作用。还有就是,在瓢虫成长的过程中,要把八角的种植环境管理好,比如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提供足够的栖息地给瓢虫。
那这里就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了。我们都知道瓢虫控蚜体系这么好,但是目前好像还有很多种植户不知道这个办法,或者因为一些顾虑没有去尝试。那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推广这个瓢虫控蚜体系呢?是加强宣传,还是给予一些政策或者技术上的支持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