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光敏 黄晓宇
摘 要: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企业既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完成市场条件的创造与生产要素的激活,也能为乡村振兴完成产业链融入构建与利益链耦合。实践中,企业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投入、乡村资源盘活、全产业链带动、多元主体合作四种典型模式。针对当前的制约因素,借鉴四种典型模式经验,未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参与乡村市场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挖要素潜力,破解资源条件制约;整合延伸乡村产业链,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企业带动至关重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仍需进一步发挥各类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模式与推动路径,以期为充分发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成果颇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农业龙头企业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刘晓莉(2021)指出:龙头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对与其产业关联密切的经营主体具有带动作用,技术进步较技术效率增长更能促进龙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池泽新等(2022)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因能够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而享有专门的政策红利,而“自生能力”是决定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李卓和郑永君(2022)基于产业脱贫模式运作机制及其成效的考察,发现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条有效路径。牛猛、李富强(2023)认为,央企帮扶在乡村振兴中充当生力军的角色,能够充分调动个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聚焦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面对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要素困境,提出应加大扶持政策供给。李登旺(2020)认为,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难以满足乡村产业用地需求,应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尹楠(2021)从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风控难等困境出发,提出应落实“省级财政资金奖补+县(市)财政资金配套+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撬动机制、金融担保与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精准对接的融资担保机制。面对资本、农户和村集体利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提出应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简冠群和邓首华(2021)认为,关系投资是在农村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涵养社会信任、实现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与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协同共赢的途径,进而有助于从“输入式脱贫”向“共赢式振兴”的转变。蔡蔚等(2022)以上海278家市属国有企业实践为例,提出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并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的年度分红获得资本收益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巩固与企业的利益联结。
已有研究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有关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较少,实践路径提炼也不够全面。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据此提炼出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二、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一)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科斯(1960)指出:企业能够通过内部的行政决策指令以协调生产过程,从而避免与市场交易相关的诸多成本1。由此可见,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可先借助企业为乡村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原始资本、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成熟的生产工艺与产品服务标准体系,以及获取并利用信息要素的有效途径等,依靠企业通过经验化的合约安排而非等待健全的市场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进而不断完善价格机制、质量机制在乡村市场上的“指挥棒”作用,不断推动乡村市场发展壮大。
(二)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激活必要生产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要素和土地要素视为生产经营的核心要素,指出劳动者通过劳动活动来调节、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乡村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和土地的肥沃程度。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物质财富的增长。这一点与马克思所强调的,经济发展不仅在于生产什么,更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观点相符。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嗅觉,挖掘、整合、盘活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激活生产要素,推动乡村资源向乡村价值转变。
具体而言,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租赁土地等方式,投入资金和技术,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乡村产业,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和经济价值。其次,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劳动力,培养乡村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乡村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水利设施、开展林业等项目,利用自然资源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生态效益。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投入科技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提升乡村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三)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完成产业链融入和构建产业链是指产业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关系,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生产和加工企业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商等。一方面,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完成产业链的融入,通过整合乡村资源和产业,加强不同环节协同作用,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效率。无论是作为“链主”的龙头企业还是“链身”的小微企业,都能够依靠自身业务基础,让乡村产业搭上已有的产业链便车,从而降低搜寻与协调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完成产业链的构建,通过促进乡村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将乡村产业和城市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不仅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加工和销售,沿着产业链进入城市市场,实现附加值的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城市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优势资源也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向农村输送,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四)企业在构建乡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同时耦合利益链从工农业结合的实现道路看,有两条建构途径可供选择:一是把工业生产大规模经营的途径推及农业生产;二是把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科技手段及机器化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工农业在生产技术层面得到整合。但无论是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仅靠缺乏物质积累的小户农民很难实现。而企业能够在构建乡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同时,与农民或其他参与者签署收益分成协议,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案,实现企业、农民以及其他参与者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中来,帮助乡村产业突破小农经济的局限,让农民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企业在资源、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推及农业生产,推动“工农业结合”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与农民和其他参与者的合作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合作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合理的收益分成方案还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的合作和共赢,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三、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模式探索从2018-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编制的乡村振兴55个典型案例和原国务院扶贫办甄选的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2来看,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企业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已经探索出四种具体的实践模式,即基础设施投入模式、乡村资源盘活模式、全产业链带动模式、多元主体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正好吻合上述的理论逻辑(图1)。
图1 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模式
(一)基础设施投入模式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基础设施是创造市场条件的基础,水电气网路不通,要素就无法流入乡村。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涉及金额大、工程难度高,往往由大型国企承担。如:国家电网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农田机井新通电与改造、“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等;中国移动实施的“村村通电话”工程、4G网络覆盖建设、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等;国开投资集团在帮扶县建设饮水工程、村路修缮工程等;中国重工在云南文山丘北县开展智慧停车场建设与管理、承担产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等。
此外,大型互联网企业也通过布网、联网、组网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如,阿里巴巴采取“互联网+农业”方式和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联手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农场,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推出全国首个数字农场;京东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平台,以无人机对农场进行全程监控与数据采集,同时搭建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实现农场全天候智能监控、供应链管理和农产品溯源;华为推出“智慧养猪方案”,力求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养殖业。
(二)乡村资源盘活模式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通过投入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本、引入先进技术与组织管理方式、激活原有自然资源、整合利用土地资源等途径,不断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要素动力。一是为乡村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投入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如:华润集团在帮扶宁夏海原县时,通过“基础母牛银行”打破农民养牛的资金瓶颈,垫资从甘肃引进良种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以赊销方式支持农民开办家庭农场,在农户家散养育肥10-12个月后,再回购至牛肉养殖基地,抵销农户的赊销款;碧桂园集团在其帮扶的9省14县中选取具备种植条件的帮扶县推广苗木种植,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模式帮助村民解决资金困难。二是引入先进技术与组织管理方式,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如:华山公司加大精深加工科研研发力度,建成湖北首个甲壳素深加工中心,靠技术要素让潜江龙虾身价倍增。三是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激活原有自然资源。如:湖北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在融入全市虾稻产业发展过程中,将全村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华山公司,公司通过农田整合,将流转前的沟、路、渠全部改造成农田,实现农田新增1500亩。
(三)全产业链带动模式全产业链带动模式是指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紧密合作和互动,共同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在该过程中,企业利用自身业务专长,瞄准乡村特色产业,链接上下游生产和经营主体,助力乡村特色产业融入或构建产业链。如:苏宁控股集团依托中华特色馆、苏宁小店、苏宁易购直营店等载体链接起农户、合作社、消费者、初深加工企业,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线上线下交互,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碧桂园与陕西宁陕县的“疯婆娘”合作社、宁陕县政府共同投资“中蜂产业链”,借助集团旗下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对缺乏品牌的优质农产品通过集团自有品牌“碧乡”进行推广,增加产品附加值;联合利华与贵州湄潭茶产业达成合作,引入国际资本、技术及人才,构建“跨国公司+当地茶企+基地+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实现茶园管理的标准化,提高企业生产监管的常态化,提升加工茶叶的清洁化与标准化水平,使得贵州湄潭茶产业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在上海崇明区庙镇永乐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上海崇明东方国际花卉公司通过建设世界级花卉交易中心、营造百亩花海、改造民宿,实现“种植生产—沉浸式体验—康养—教育”的产业链。
(四)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主体作为合作对象,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农村旅游等项目,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收益。在该模式下,关键要协调“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收益分享机制,让多元利益主体抱团取暖、共生共赢。如:河南省新县乡田铺大塆以空闲房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房屋打包转给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打造“创客小镇”,公司对房屋统一管理、统一运营,除支付租金外,还将盈利按比例给合作社分红,并优先吸纳村民到公司务工。创客小镇建立起后,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发展20余家,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青海省湟源县大石头村将7.1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给青海王母圣地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用于宗家沟景区建设,获得的增值收益56.9万元以股权形式入股景区,同时将周边的3000亩林地、草场流转给王母圣地,按照第一年15万元、每3年递增20%的价款收取流转费,经营期满后景区固定资产49%的股权归大石头村集体所有,同时景区优先受让大石头村500平方米商业铺面发展特色经营。
四、推动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路径如前所述,企业带动乡村振兴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也已经探索出四种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这为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尽管如此,当前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诸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短板,资本、人力、公共服务等资源从城市流向乡村还存在较大困难,乡村产业链有待延伸与升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还未完全发挥,等等。这些掣肘使得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潜力不能完全释放出来。根据前文所述的理论逻辑,借鉴现有四种实践模式的成功经验,未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一)参与乡村市场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方面,针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可以鼓励企业在乡村地区投资兴建冷链物流和储存设施,促进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提升,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高效、可靠、智能化的冷链物流和储存设施,提供优质的冷链基础设施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字化改造与升级,从硬件上发力联设施、软件上发力联信息,推广数字技术应用,促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布局农业新业态。支持平台企业参与智慧农业建设,通过全过程监控与数据采集,推动“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二)内部深挖要素潜力,破解资源条件制约首先,在挖掘内部潜力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农业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企业还可以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在积极开拓外部资源方面,企业可以与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蒋金荷面合作,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例如,企业可以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渠道,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企业也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得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企业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广乡村文化等,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游客。最后,在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良的职业发展环境和培训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回馈乡村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教育、修建公益设施、支持扶贫等方式,为乡村地区做出贡献,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整合延伸乡村产业链,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企业助力乡村产业链整合延伸,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基础,在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协调。在产业链上游,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养殖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产业链中游,可以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初级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稳定性。在产业链下游,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拓宽乡村产业链的下游市场。同时,还需要加强上中下游环节的协同作用,打通产业链条,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如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在乡村地区建设农业产业园,通过整合资源、共同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同作用,实现乡村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增加产业链条的长度和产业的附加值。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首先,企业在合作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模式,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同时,企业应该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工农业结合的规模化经营。其次,企业与农民之间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上游农户、加工厂、仓储物流服务商、零售商等主体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链接。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举办合作交流会等方式,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互信度,增强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郭光敏 黄晓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基金:北京市高端智库省部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北京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2022ZDA05)
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