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包罗万象》作者:埃德·扬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在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微生物都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微生物到底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失控的微生物
我们知道,微生物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出现,比如流感、艾滋病、麻疹、狂犬病、天花、瘟疫、霍乱等等,这些疾病中有不少是相当致命的。
那么作为寄生关系的微生物,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宿主呢?对此,我们可以试着把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们在与微生物的协调合作中,实现自身的发育和繁衍。与此同时,动物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把微生物限定在特定的组织里,对它们采取控制手段,或者通过免疫系统来监视这些微生物。但因为一些偶然原因,微生物进入了不该进入的组织,刺激免疫系统做出了反应,于是原本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疾病和灾难便接踵而至。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金小蜂属下的两个种之间,它们是吉氏金小蜂和长角丽金小蜂。这两种蜂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可由于它们身上携带着不同的沃尔巴克氏菌株,所以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后代无法存活。当科学家用抗生素杀死两种蜂身上的沃尔巴克氏菌株后,它们的杂交后代活了下来。这意味着,是沃尔巴克氏菌分隔了这两种蜂。对于两种蜂中的任何一种来说,它们本身携带的沃尔巴克氏菌都不致命,也并不妨碍它们和同类繁衍后代,但当杂交发生时,杂合的沃尔巴克氏菌株就会让这些后代殒命。
放眼整个自然界,微生物在物种的生殖隔离中到底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身份,目前还有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生物可以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从免疫到行为,从健康到疾病。而且,微生物不仅会影响某个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还能够决定一个物种和族群的命运。
杀死珊瑚的元凶
珊瑚是一种十分美丽的动物,它们生长出石灰质的骨骼,来保护自己柔软的躯体。这些骨骼连接在一起,形成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的珊瑚礁,这是海洋中最富美感的画面之一。
珊瑚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亿年的时间,不过,我们可能很快就再也见不到这种美丽的生物了。在加勒比海地区,珊瑚群正在快速消失,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珊瑚的面积也在急剧萎缩。科学家们估算,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已经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然而,导致珊瑚陷入生存危机的首要因素却是我们人类。由于人类近年来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洋变得更加温暖。同时,二氧化碳还能溶解在水中,导致海水酸化。此外,航海活动也会对珊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上这些因素,让珊瑚群出现了几十种疾病,包括白痘、黑带病、红带病、粉红斑病等等,此时此刻,这些疾病正在以愈演愈烈的速度在珊瑚间传播着。
对此,我们人类当然难辞其咎。但这样的现象也着实并不寻常。通常来说,宿主的密度越高,疾病的扩散速度也就越快。比如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很多流行病的爆发,都出现在人口更为集中的城市里,而在人口相对稀疏、群落相对分散的农村,疾病的扩散速度也会大大降低。但是珊瑚的疾病似乎并不符合这一规律。换而言之,珊瑚的疾病并不是由哪种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而是有着更加复杂的起源。
科学家们发现,导致珊瑚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它们和微生物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在珊瑚身上,居住着各种各样的藻类微生物,正是这些藻类赋予了珊瑚五彩斑斓的颜色。作为珊瑚的“住客”,藻类也会给珊瑚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当作回报。
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航海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海洋中的微生物种群发生了变化,原本居住在珊瑚体内的藻类搬走了,珊瑚和它们原本互利共生的关系就此打破。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藻类到来了,比如肉质藻,肉质藻自古以来就是珊瑚的竞争对手,气候变化让肉质藻的种群变得更加壮大,抢占了原本属于珊瑚的地盘。
于是,珊瑚开始变得越发虚弱,各种疾病也就纷至沓来了。所以,导致珊瑚消失的直接原因,其实并不是哪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珊瑚在失去微生物的支持后,陷入了全盘崩溃。这就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肉质藻等竞争对手的壮大,导致了珊瑚的死亡,而随着珊瑚的死亡,竞争对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面对节节败退的珊瑚,我们对此几乎束手无策。这就是生态失调导致物种灭亡的真实写照。
饥饿的帮凶
由此可见,微生物有时并不直接带来疾病,但是却以间接的方式影响动物的健康。而在非洲的马拉维,我们还将看到微生物以“帮凶”的身份,给人类的生命制造威胁。
马拉维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由于这里存在着严重的食物匮乏,和非常落后的医疗条件,马拉维的儿童死亡率常年高居全球前列。其中,尤其以消瘦症和夸希奥科病最为肆虐。
消瘦症很好理解,它是由食物短缺和饥饿引起的,患病儿童会变得精神憔悴,瘦骨嶙峋,最后死于饥饿。但夸希奥科病的病因却困扰了医生们很长时间,患有这种疾病的儿童会出现四肢浮肿、肝脏变大、皮肤发炎等症状。专家曾经以为,这种病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导致的,但当援助组织为患儿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后,患儿的健康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一位名叫杰夫·戈登的微生物学家偶然听说了夸希奥科病的存在,凭借着经验和直觉,他怀疑这种疾病和微生物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于是,他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马拉维,在那里检测了大量婴儿的肠道菌群,这些婴儿有些是健康的,有些患有消瘦症,有些则患有夸希奥科病。在进行对比检测后,戈登发现,相比正常儿童和患有消瘦症的儿童来说,只有那些患有夸希奥科病的婴儿,他们的肠道菌群数量有着明显的不足。由此,戈登印证了他的猜想,夸希奥科病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那为什么夸希奥科症能够在马拉维肆虐,但在我们周围却几乎没听说有小孩患上这种病呢?因为这种病说到底和消瘦症一样,也是由于饮食匮乏导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只是单纯的饮食匮乏,会让儿童患上消瘦症。但如果营养不足导致孩子的免疫力下降,恰巧此时有害的微生物入侵了孩子的肠道,破坏了肠道原本的微生物群落,就会导致孩子患上夸希奥科病,对他们的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那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些微生物就像一个助推手,帮助饥饿把孩子们更快地推向深渊之中。
代代相传的细菌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微生物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把它们划为了人类,乃至整个动物界的敌人。但是我们还不能太早下结论,因为对于另外一些动物而言,微生物能够帮它们繁育后代,是它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狼蜂,狼蜂是一种十分凶猛的昆虫,它们以捕食蜜蜂为生。狼蜂有着锋利的鳌针,可以刺穿蜜蜂的身体,它们还有着一副强壮的身躯,能够把蜜蜂拖回自己的巢穴里。不过,狼蜂也并非什么都不怕。每只狼蜂在幼虫时期都要经历织茧过冬这一过程。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里,狼蜂幼虫都要困在狭小、温暖且潮湿的洞穴里,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此时的它们恰好成为了真菌和细菌的完美“殖民地”。
为了防止狼蜂幼虫被这些致病菌所感染,狼蜂妈妈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物质,把它涂抹在幼虫的身上,这样一来,狼蜂幼虫就能顺利熬过冬天,在春天到来时破茧而出。这种能抵御致病菌的白色物质,其实也是一种细菌,它的名字叫作链霉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中,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由这种链霉菌制成的。狼蜂种群就这样一代代地把链霉菌传递下去,让它来保护自己的后代,不被其他有害细菌所伤害。
除了狼蜂,还有一种动物也依靠微生物来养育它们的后代,它就是椿象,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作“臭大姐”。和狼蜂一样,椿象妈妈也会在幼虫身上涂抹微生物,但不同的是,椿象幼虫身上的微生物,不是为了保护幼虫不受细菌侵袭,而是为了给幼虫食用。其中,一种栖息在日本的椿象做法最为极端,它们会在虫卵外裹起一层厚厚的,由微生物组成的黏液,让虫卵看上去就像果冻一样,幼虫孵化出来后,就会一口一口吞食这些黏液,从黏液中的微生物里吸取营养。
所幸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不用“品尝”这些黏稠的细菌。在母亲子宫的阻隔下,人类胎儿处在无菌的环境中。不过,从胎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母亲身上携带的细菌就传递给了新生儿。从此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和微生物合作共生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微生物究竟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在听完了以上这些故事以后,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微生物来说,我们又算是敌人还是朋友呢?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享受各种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新问题的产生,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丧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这些问题同样威胁着微生物的命运。无论是在海洋中的珊瑚礁上,还是在人类的肠道内,微生物和宿主的关系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变化,微生物与我们共生合作的数百万年历史也正在被改写。在运用科技实现各种突破的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微生物身上,重建与微生物的合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地球生态的平衡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