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今天,1980年6月12日,大平正芳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享年70岁。
不管历史浩荡远去多少年,未来,我们的子孙,在中日友好交流史册中,一定会看到他的名字。
1910年3月12日,大平正芳生于日本香川县三丰郡丰滨村,一个普通的农户之家。
这个农家有6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十几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难。
他一边上学,一边种田,得空还要编草帽卖钱,养活兄弟姐妹。
大平之父,喜欢汉文化,受其影响,大平从小就熟读老庄、论语。
文化和出身,让他从小养成了坚韧、沉稳、讷言的品性。
“诚实无欺、不善言辞,内秀而博学”,是晚年周总理对他的评价。❶
日本同僚也称他,朴实得像一尊“农家的石磨”。
1936年,大平从东京商科大学毕业,进入大藏省。
3年后,被派往中国,任职兴亚院蒙疆联络部,负责占领区的经济政策。
工作地点,就在张家口。
“我当时担任蒙疆联络部的课长,已经感到占领区的经济政策矛盾百出……根本渗透不到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去。”
“我亲眼所见的战争, 明明白白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可以说不存在任何辩解的理由。”❷
战败前的日本,很多日本人都看到日本失败的前途,但不敢反抗。
大平也曾私下对朋友说:
“日本战败,当然是极其遗憾的,但像今天这样军部独裁专断,如果打了胜仗,也许这个世道会变得更加可怕。那样,日本可能垮得更快。”❸
虽然参与侵华期间的殖民统治,但大平对军国政府认识清醒,且“质地坚硬”。
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决定了其战后的亲华路线。
战后,日本被美国控制。
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态度和战略,直接决定了日本的外交政策。
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任美国总统,对新中国敌视。越南战争后,更甚。
1971年10月,中国入常;
4个月后,尼克松访华;
不久,日本迎来田中时代。
在田中角荣的内阁中,大平是其很倚重的外交官。
在妥善解决日本与周边各方关系、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路途上,大平功莫大焉。
当时,日本国内反动势力猖獗,不断有人以各种方式威胁他。
但他性格坚硬,行动稳重,“一事既决,宁死不回”。
一次,他外出时对随行记者说,“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同你外出了,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我会被反动势力杀掉……”
邦交正常化,最基本的是日本方面对侵华历史的正确认知。
这一点,大平是非常坚定的:
“过去不幸的战争,日方给中国国民造成有形与无形的巨大损害,日本表示了深刻反省之意。”
他曾在记者会上说。
“中国是战胜国,处于受害者的立场,尽管处于可以提出要求的立场,但仍放弃了赔偿要求权,对此必须给予坦率的评价,这是日本政府的立场。”❹
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大平功劳之一。
功劳之二,是中日航班直飞。
之前,东京到北京,须绕道香港,历时3天。直飞通航后,只需要4个小时。
“即使辞去外相也在所不惜,豁出政治生命也要促成通航。”❺
那时是1974年元旦后不久,他借道香港来到北京谈判。身患肾结石的大平,一直尿血。
通航细节问题,谈了几天,“昨夜又是一宿未眠”,谈判成功,乘机回国途中,他在机舱的过道上铺条毛毯,终于睡了个好觉。❻
两次对中日都极为重要的谈判,一次冒着生命威胁,一次冒着政治危险,其间的难,难在哪儿?
阻力有三:日本国内不同主张的政治势力,与周边眉来眼去的复杂关系,对新中国的认识问题。
大平站在历史潮头,对未来有清醒的认知。
又4年,1978年12月,大平第三次访华,此时的他,已是日本首相。
也就是在这次会见中,他决定为中国提供长期低息日元贷款(ODA)。
贷款活动直到2008年才结束,近30年。
而且,当年即提供了500亿日元。❼
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他与邓公就经济发展深入交谈。
期间,他问及何谓现代化,邓公当场沉默,1分钟没答话。由此,邓深入思考,提出了“小康社会”“翻两番”“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概念。❽(完)
参考文献:
❶❷《大平正芳印象》,周斌,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4期
❹❺❻《大平正芳的人生与中日关系——纪念大平正芳诞辰一百周年》,刘江永,史学集刊,2010-09
❼《新中国和日本关系史 1949-2015》,张历历,50页
❽《见证 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李舫,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