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真就不是想的那个样子,能源对AI的束缚逐渐开始体现出来

秦功彦 2024-04-03 04:49:56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越是混乱的时代,人们就越急于找到救世主,可人类不知道,他们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

追踪Ai的进展从二月到四月,就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能源对AI的束缚逐渐开始体现出来,而这一切,本来并不难预判。

在今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上,ChatGPT创建者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就曾坦言:“我们确实需要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源…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这项技术(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曾预测,为了满足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的需求,未来几年将出现电力短缺:

“人工智能计算的限制是非常可预测的…一年前,短缺的是芯片,神经网络芯片。那么,很容易预测,下一个短缺将是电力基础设施(如变压器)。你得给这些东西提供能量。”

在去年9月,波士顿咨询集团曾发布分析报告报告称,到2030年底,仅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预计就将是2022年的三倍。这一增幅主要由AI模型训练和服务更高频的AI查询两项关键需求因素驱动。

当美国继续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当下的美元霸权续命的时候,他们会摘下枝头最好看的果实去做路演,给全世界一种Ai时代已经到来的幻象。

然后吸引所有的资本去美国。

但是,美好的愿望可以,但这是真实的样子吗?

之前,拜登政府希望在任内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2021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关于清洁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行政命令。这一行政命令主要针对联邦政府,其目标要求比面对全国范围的要求更加严格,表明拜登希望联邦政府以身作则,推动美国在清洁能源和减少碳排方面的进程。要求到2030年底前,在政府内部实现100%无碳电力的目标,这比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100%无碳电力的目标提前了5年。它进一步要求政府确保至少一半的能源由当地生产来满足需求。

四年过去了,到底执行得如何呢?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周三(7日)在一份新报告中预计,未来10年美国预算赤字将增长约1万亿美元。报告称,增长的部分原因来自拜登政府的绿色能源转型计划,相关经济政策目标引发了意外的高成本。

不仅很多项目名存实亡,而且遭到了共和党的激烈反对,如今,又要回过头埋冤中国。

耶伦在这座光伏电池工厂讲话时说,她对中国新能源行业“过剩产能外溢至全球感到担忧”。按照她的说法,这些“过剩产能打乱全球价格,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

在AI大量需求能源的情况下,只怕是这些都将成为泡影。

如果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人工智能的重要掣肘,那么,资本的盛宴就有可能成为一场击鼓传花。

作为过去两年投资市场热度最高的主题,数以千亿的资金正通过各种方式涌入上市AI概念股,以及如春笋一样冒头的各类AI初创公司。

与此同时,上周刚刚因为“对AI产业贡献”获封爵士称号的谷歌Deepmind联合创始人迪米斯·哈萨比斯公开警告称,大量资金涌入导致了一些类似“币圈”的炒作,这种情况也掩盖了这项惊人科学进展的光芒。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萨比斯表示,这种大量资金涌入AI行业的情况,带来了一系列炒作和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就像此前的加密货币或其他炒作一样。

他说到:“其中有一些(炒作和欺诈)已经波及人工智能领域,我认为这有点不幸,(因为这)掩盖了这项非常了不起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宣传还不够,但在某些方面又过于夸大其词,我们在谈论的许多事情根本就不是真的。”

我从不否认这是一场革命,但是,我想说的是:

从AI到AGI,谈真正的革命时机远未成熟AI领域的理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这段时间,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

我的师兄,蔡恒进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用数字技术赋能品牌强国战略》,看了比较有启发。

他提出了几个观点:

中国能否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目前,传统制造业已经开始因遭受人工智能的猛烈冲击而被动重构。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西方世界对我敌意加剧等不良因素开始叠加,使得国内制造业出现了转移外流现象。在此形势下,中国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建立品牌,将仍然存在的中国制造业优势尽快转换成金融优势,以相对具有强用户黏性的品牌优势稳定制造业优势,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价值输出和现金流。

我们在确定未来发展向数字空间拓展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文明的强大影响力,便能够给不确定的世界注入历史带来的确定性,从而使得我国能够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主动权,催生数字经济的优质价值增长。为此,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将资源更多地传递到生产端,将重心放在技术创新和质量保障上面,而不是投入过多资源在渠道流量上。企业可通过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再借助Web 3.0的强交互功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品牌的创建、设计、发展、生产、推广等环节中,快速建立起知名品牌。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存证,有助于记录和评估各参与者的贡献度,为后续的利益分配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将主要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在生产端,促使产品价格和质量保持相对稳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强的安全感,为社会发展增加确定性。

第二,基于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托我国的制造业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品牌。以大国制造品牌为抓手,以部分地区为起点,通过区块链的通证技术建构数字品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帮助品牌企业解决产品销售、融资需求、产品发布、品牌提升、数字化转型等难题,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绩效,实现品牌权益流通、赋能制造和赋能实体经济,也便于在未来分布式生产过程中进行统一标准的监管,保质提效。这样,就可以让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价值快速提升乃至倍增,相应锚定品牌的金融价值也得以大幅提升,达到赋能品牌强国战略并实现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的目标。

第三,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推进,不仅将中国的产品推向世界,而且提供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市场,具备加快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的时机。通过数字技术,以数字人民币为锚定,以高品质品牌为价值载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得以加快,影响范围得以拓宽,也能将中国制造业转换成的金融优势形成闭环,形成可持续的健康生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品牌强国战略,通过品牌数字化、金融化和国际化,产生聚集效应,有助于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作者蔡恒进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教授)

国家现在对于研究人工智能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征求意见,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再沉迷于西方那种all in 大模型,而是结合中国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优势和劣势,来发展适合中国的人工智能。

周鸿祎提出,中国在解决人工智能消耗能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我们甘肃有大量的闲余荒地可以做光伏、风力,以后可以东边的模型交给西边“喂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具变革的发明之一,也必将深刻的改变人类社会,但是我们脑子里始终要有个弦:

西方科学家最开始研究这个东西,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的,甚至可能只是单纯追逐科学进展和资本盈利,根本不考虑伦理和约束。

所以,千万别指望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更幸福,这个想象完全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中国要搞的那个东西,跟金融一样,是要造福人类的,因此从技术路线上讲,现在就已经出现了分野。

个人研究看,人工智能真正要在全球实现大发展,可能还需要五到十年,并非明后年。

我们教育体系亟待改革,既需要创新性的人才,也需要大量搞基础性研究坐冷板凳的人才。

还有,国外人工智能领域很大比例都是华人,他们有没有可能回来?怎么创造好的具有吸引力的科研条件让他们回来?

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推动人工智能在可控核聚变上的发展,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一劳永逸解决能源极差问题。

戒骄戒躁、稳扎稳打,我们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来。

满就是快,快就是慢,急不得等不得。

0 阅读:0

秦功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