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家丢了一只鸡,父亲要母亲别声张,多年后迎来了福报

全琮评感 2024-08-19 01:49:02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本文为微小说,情节虚构,请理性阅读。

1

198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远处的山峦和村庄都被染成了一片银白。天地间静谧无声,只有风吹过树梢的簌簌声。

紫云的父亲张建国一大早就从暖和的被窝里爬了出来。他套上厚厚的棉袄,抖了抖身上的雪花,站在院子里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这雪下得真大,不知道还要下多久。”他皱着眉头自言自语。

天色刚刚泛起鱼肚白,张建国心里却惦记着邻居家的两个孩子。他们家屋后的鸡笼里堆满了白雪,而张建国的心头却是温暖的。他走进厨房,用粗糙的手从米缸里挖了几杯米,装进一个旧布袋里,袋子被他装得鼓鼓囊囊。

“孩他娘,起床了!”张建国的声音在冷清的早晨显得格外响亮。“你先起来弄早饭,我要去给荣军他们兄弟俩送点米。”

“这么冷的天,你要小心些。”母亲在屋里回应了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但她知道丈夫心意已决,便不再劝阻。

张建国扛着米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上,向着蒋家兄弟的家走去。蒋荣军和蒋荣华是村里有名的可怜孩子。十多年前,他们的父母出门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起初,村里人都以为他们还会回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孩子们的爷爷也在多年思念中病逝,只留下兄弟俩孤苦伶仃地生活。

张建国很快就走到了蒋家的门口。蒋家的房子简陋,四周都被积雪压得沉沉的。他抬手敲了敲门,没有回应。他又敲了一次,门内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开了,荣军站在门后,缩着脖子,眼神躲闪着不敢直视张建国。

“建国叔,您怎么这么早就来了?”荣军的声音有些紧张。

张建国笑了笑,把米袋递过去,“我给你们送点米来,这几天大雪封路,估计你们也不容易出去置办东西。”

荣军接过米袋,急忙低下头,像是害怕被人看出什么。张建国走进屋里,屋子里弥漫着一股鸡肉的香气,然而当他走到厨房时,却发现锅盖已经盖上了,火炉上的那口锅静静地冒着热气。

“你们这早晨吃什么呢?”张建国故意问道。

“没什么,就是熬点粥。”荣军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安。

张建国没有再多问,他只是拍拍荣军的肩膀,“你们哥俩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别不好意思。”

说完,他转身准备离开。刚走出蒋家的院子,他便在门口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那低矮的房屋,心中若有所思。

回到家里,张建国推开院门,母亲已经在院子里忙碌着。她抬起头来,脸上带着几分焦虑,“你去哪儿了?我刚才去鸡笼里看,咱家的那只老母鸡不见了。”

张建国的心里一紧,脑海中浮现出刚才蒋家屋里闻到的那股鸡肉香气。他深吸一口气,低声说道:“孩他娘,这事儿别声张,我知道鸡去哪儿了。”母亲愣了一下,想问什么,但看到张建国严肃的表情,只能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

张建国心里明白,蒋家兄弟必定是遇到了难处,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比任何人都要难熬。他决定不再追究,只是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这两个孩子能走上正道。

2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蒋荣华从那个缩在角落里的小男孩,渐渐成长为一个身材瘦高的少年。他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交流,但他对学习却异常执着。每当放学后,村里的孩子们都在田间地头疯玩的时候,荣华总是埋头在课本里。他清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哥哥的命运。

紫云也渐渐长大,她和荣华在同一所中学读书。虽然两人并不在一个年级,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人总会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紫云性格开朗,常常会和荣华聊一些学校里的趣事,但荣华却总是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荣华哥,你怎么总是那么不爱说话呀?”有一次,紫云忍不住问道。

“我...我只是觉得,学习更重要。”荣华低声回答,他不想让紫云知道自己内心的压力。

紫云微微一笑,“你呀,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偶尔也要放松一下。”

随着中考临近,荣华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知道自己成绩不错,可以考上镇上的重点高中,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却让他倍感沉重。他不止一次地听到哥哥荣军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叹气,也知道荣军为了省钱,已经几个月没有给自己买新衣服了。

一天晚上,荣华在做作业时,荣军坐在他对面,点燃了一根烟,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口道:“弟弟,我知道你想考高中,可是...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咱们恐怕供不起你上学。”

荣华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着哥哥,眼神中满是挣扎。他一直渴望着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但现实的困境却让他心中充满了矛盾。

“哥,我...”荣华还没说完,紫云父亲的声音突然从门外传来,“荣华,别担心这些问题。”

张建国推门而入,径直走到荣华面前,“你只管好好读书,别想其他的事。我们村里有的是人愿意帮你,再说了,我家紫云上学也不花多少钱,剩下的家里还能支撑。”

荣华的眼眶顿时湿润了,他紧紧握住了手中的笔,低声说道:“叔,谢谢您,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紫云也在旁边劝说道:“荣华哥,你有能力,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一起面对。”

在众人的鼓励下,荣华下定决心参加了中考,并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升入高中后,他的学习压力更大,但他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紫云一家人的感恩让他不断努力着。

高中三年转瞬即逝,荣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医科大学。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其中一个叫杨清雯的女生对他情有独钟。杨清雯家境优越,父母都是医界的名人,她从大一开始就对荣华展开了追求。

“荣华,你为什么不答应我?我真的很喜欢你。”在一次校园里的散步中,杨清雯终于忍不住向荣华表白。

荣华停下脚步,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清雯,你很好,但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人。”

杨清雯的表情有些僵硬,“是紫云吧?我知道你们从小一起长大,但她能给你什么呢?你留在省城,我们可以一起有更好的未来。”

荣华摇了摇头,目光坚定,“家乡需要我,而且,紫云一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支持我。我不能辜负她,也不想辜负我的家乡。”

杨清雯无奈地叹了口气,“你太固执了,但我尊重你的选择。”

就这样,荣华放弃了省城的大好机会,选择回到小县城的医院实习。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紫云和家乡,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就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3

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紫云正在学校里忙碌,突然有个陌生女孩找到了她。女孩个子高挑,五官精致,气质优雅,显得与这片小县城格格不入。

“请问你是紫云吗?”女孩开口问道,声音清脆。

紫云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是的,我就是。你是……”

“我叫杨清雯。”女孩微微一笑,“我来找你,是想和你谈谈荣华。”

紫云心头一紧,隐约感觉到接下来要听到的内容不简单。

两人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杨清雯开始讲述她和荣华在大学期间的故事。她毫不掩饰自己对荣华的情感,同时也承认,尽管她条件优越,但荣华始终对她保持距离。“我知道他心里有你,他从不隐瞒这一点。”杨清雯平静地说道,“他选择回到这里,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就是为了陪在你身边。”

听到这里,紫云的心里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她从没想过自己对荣华的影响竟然如此深远。杨清雯继续说道:“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他,但他很坚定。我来找你,并不是想让你感到内疚,只是希望你知道,荣华是个值得珍惜的人。”

紫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她哽咽着说:“我从来不知道他为我做了这么多。”

杨清雯微微一笑,起身拍了拍紫云的肩膀,“好好珍惜他吧,这样的人不多了。”

杨清雯离开后,紫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立刻赶往县城,想要见到荣华。当她在医院见到荣华时,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扑进了他的怀里。

“紫云,发生什么事了?”荣华被她的突然举动吓了一跳。

紫云抬起头,泪眼朦胧地说道:“荣华哥,我知道你为我放弃了很多,也明白你心里一直在为我着想。对不起,让你承受了这么多。”

荣华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温柔地说:“傻瓜,你不用说对不起,我做这些都是心甘情愿的。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两人的感情在那一刻得到了升华,他们终于确认了彼此的心意。在紫云父母的支持下,两人很快结为夫妻。婚礼简单却温馨,村里的街坊邻居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婚后,荣华对紫云的父母视如己出,每当他看到他们忙碌时,总会主动帮忙。张建国也常常感慨:“荣华这孩子,懂事又孝顺,真是个好女婿。”

紫云母亲更是感动不已,有时会不自觉地回想起当年那只丢失的鸡。她心中感慨万千,对丈夫说道:“建国啊,你说我们当年的那点善意,怎么就换来了如今的好日子呢?”

张建国笑着说:“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我们当时做的是顺手之事,可现在看来,真是有天大的福报。”

母亲点点头,眼角挂着欣慰的泪水。她望着窗外的蓝天,心中默默感激生活的馈赠。

紫云和荣华的生活也在慢慢走向幸福,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荣华每天下班回家,总是和紫云分享工作中的点滴,而紫云也会给他讲学校里的趣事。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温馨与爱。

有时,紫云会静静地看着荣华,心里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当年父亲没有选择原谅,如果我们没有坚持善良,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0 阅读:1
全琮评感

全琮评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