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读这本书,你就会不浪费那么多时间了

华韦海 2024-11-29 20:16:54

我曾礼节性地推荐《奇特的一生》给身边不少朋友。之所以说「礼节性」,是因为我深知大多数人听过之后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认真读完它了。

于是我就点到为止,以免招致反感。这几天我又了一遍这本书,发现它是一本很棒的书,如果早几年读到的话,我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了。

书中的主人公柳比歇夫,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可我们很多人过了而立之年仍不知道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曾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尤其单身,他们都说等处了对象或成家之后再考虑设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

一个人的目标不应与另外一个未知的人(对象)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目标会显得短视、不纯粹,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设立目标。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设立目标有多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实践本书中的时间记录法是否有效,甚至一个人活在当下耗费的时间是否有意义的问题。

可是树立了伟大目标,懂得了如何利用时间,就一定有所成就吗?不一定。除非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或者说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像正念练习一样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刷」时间存在感。

当一个人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每一分一秒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价值,那么他会发现一个惊喜无比的事实:「我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就如书中的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

可是要做到像柳比歇夫这样保持专注力,一般人还是很难做到的。除非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

你想要学会专注,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正念练习,即全身心专注于当下,任何多余念头都可能使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沉浸在某件事中获得本该有的愉悦,并把这种状态延伸到生命的每一秒;二是记录时间开销。

我认为第二种,即时间开支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也是这本《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用的方法。

至于如何记录时间,在本书中柳比歇夫以事件结果为导向的时间记录,格式大体如下:

1.分类工作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0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0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这种记录在本子上的做法没有用手机APP记录方便,也不好统计每周、每月在各个板块(工作、学习、阅读、运动和娱乐等)消耗的时间。

以我在用的「Time meter」为例,我分了八大标签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可随时记录时间或者随身携带一张卡片记录,晚上用十分钟左右记录到APP上。

每周分析一次各版块投入的时间,如与预期的偏差过大就及时调整过来。这样做目的是刻意把每一份时间用在不同的事情上,保证该时间段被自己有效利用了。

彼德德鲁克曾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做好。」可事实是,要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有效利用时间,而不是管理时间。

毕竟时间并不能被管理,或者说没有目标的人才会大谈时间管理。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到了那个时间点立马投入去做就行了。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就会计划在多少年内实现目标,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规划时间,利用项目管理中的WBS方法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

那么你只需关注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实现目标上了,这只能算是时间统计,不是管理。

我们时常听到的时间管理,大多关注现在或期限较短的「将来进行时」,是一群无法摆脱混乱状态的人硬挤出来的名词,实际用处可能仅限于手头上看得见的事情罢了。

另外,别把十分钟、半小时不当时间。不少人总在等待有了大块时间才开始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对零碎时间视而不见,却不知少量时间积累起来也相当可观。

比如午饭后空余半小时,你会用来阅读三十页书还是浏览娱乐新闻?选择前者,一周读完一本书便是你额外赚来的。

我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开始记录时间开支的。虽然记录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记录太详细了,但是后来只记录每个时间段做了什么,也大大减少了时间的浪费。

当你开始意识到自己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乃至每一分钟都要记录下来时,就知道每一分钟都不能被浪费了。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记录时间,建议你读一读这本《奇特的一生》。

0 阅读:6

华韦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