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整了个大活,这回是要把电动车充电搞得跟加油一样快。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不太信,毕竟充电慢一直是电动车的软肋。不过仔细一看,这技术好像真有点东西。
比亚迪这次搞的闪充技术,说是充电1分钟能跑2公里。这么算下来,充个5分钟就能跑400多公里,跟你去加油站加油差不多时间。听着是挺厉害的,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这么快的充电速度,电池受得了吗会不会充着充着就爆炸了再说了,现在的充电桩能支持这么快的充电速度吗要是充电桩跟不上,这技术不就白搞了吗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能实现这么快的充电速度,那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出远门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半路没电了,充个电的功夫就能继续上路。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车位,不方便安装家用充电桩的人来说,也是个好消息。以后充电就跟加油一样方便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买电动车呢。
比亚迪这次真是玩大了,充电功率直接上到兆瓦级别。1000伏电压,1000安电流,充电倍率10C,听着就吓人。不过这么高的功率,得有一堆技术支撑才行,整个系统都得跟上才成。我就在想,这么高的功率,会不会对电网造成什么影响要是大家都用这种超级快充,会不会导致电网负荷过重还有,这么快的充电速度,对电池寿命会不会有影响毕竟电池也不是铁打的,充得太快会不会缩短使用寿命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技术真能普及,那对电动车行业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推动。充电速度一直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了,电动车的市场份额肯定会进一步扩大。
比亚迪这次还自己研发了碳化硅功率芯片,而且还量产了。这芯片电压等级高达1500伏,号称是行业首次量产的最高电压等级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厉害的是,从技术到生产全都是比亚迪自己搞定的。这让我想起了华为,也是靠着自研芯片在手机行业站稳了脚跟。比亚迪这么做,是不是也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不被人卡脖子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自研芯片成本会不会很高会不会导致车价上涨还有,比亚迪一家独大会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毕竟垄断从来都不是好事。但是话说回来,国产车企能有这样的技术实力,确实值得骄傲。希望比亚迪能把这项技术做好,为国产电动车争光。
比亚迪这次发布的超级e平台,号称是全球全域千伏高压架电池、电机、电源、空调等都做到了1000伏。这么高的电压,安全性能不会有问题吗万一出现漏电或者短路,后果不敢想象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能实现这么高的电压,对提高电动车性能肯定有好处。电压越高,同样的功率下电流就越小,线路损耗就越小,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但是我还是有点担心,这么高的电压,维修起来会不会很麻烦普通的修车店能不能搞得定还有,这种高压系统对车载电子设备会不会有影响毕竟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化了,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多。
比亚迪说要在全国各地建设4000多輪个计划听着挺宏大的,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首先,这么多充电站的建设成本肯定不低,会不会导致车价上涨其次,这些充电站的选址也是个问题。在城市里找这么多合适的地方可不容易,特别是那些老城区。再说了,这么多高功率的充电站,对当地的电网负荷会不会有影响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些充电站真能建起来,对推广电动车肯定有好处。充电方便了,大家买电动车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而且这些充电站说不定还能创造不少就业机会呢。
比亚是能让超充桩秒变闪充桩,快充桩变超充桩。这听着是挺方便的,不过我还是有点疑问。这种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是不是需要特殊的充电枪普通的充电桩能不能用还有,这种技术会不会增加充电的复杂度对于一些不太懂技术的老年人来说,会不会操作起来很困难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技术真能普及,确实能大大提高现有充电设施的利用率。毕竟现在很多地方的充电桩都是慢充,如果能通过这种技术升级成快充,那对用户来说肯定是好事。
比亚迪还面兼容公共快充桩。这听着是挺方便的,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这种技术是不是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普通的电动车能不能用还有,这种升压技术会不会对电池寿命有影响毕竟电压升高了,电流也会相应增大,会不会加速电池老化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技术真能普及,确实能大大提高现有充电设施的利用率。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充电桩了,随便找个快充桩就能用,确实挺方便的。
比亚迪这次还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3万转电机,说是能大幅提升车速,还能降低电机重量,缩小体积。这听着是挺厉害的,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这么高的转速,噪音会不会很大对车辆的其他部件会不会有影响还有,这种高转速电机的寿命怎么样会不会容易坏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种电机真能普及,对提高电动车性能肯定有好处。车子能跑得更快,重量更轻,对续航里程应该也有帮助。而且电机体积变小了,说不定还能给车内空间腾出更多位置呢。
比亚迪的新车型汉L和唐L已经开始预售了,价格在27-36万之间。这个价格说实话,我觉得还是有点小贵。虽说是新技术,但是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些新技术真的能大幅提升使用体验,这个价格倒也说得过去。毕竟好东西不便宜,便宜的东西不好。而且相比同级别的合资品牌,这个价格其实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就在想,会不会有人为了这些新技术,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这款车呢不过最终还是要看实际使用效果如何,毕竟纸上谈兵不算数,还得实际上路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