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天,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了芙蓉煤矿。"彭德怀同志要来视察,他的一切活动都要向省委报告。"四川省委办公厅秘书的这番话,让煤矿副指挥长郭维德倍感压力。可谁能想到,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老帅,在矿区的几天里,不仅坚持下井考察,还为一位工程师的家事操碎了心。更令人意外的是,省委为何要如此密切关注彭德怀的一举一动?
一、彭德怀到访前的特殊准备1966年4月19日清晨,芙蓉煤矿副指挥长郭维德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电话那头,四川省委办公厅的秘书语气格外郑重:"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彭德怀同志即将视察芙蓉矿区,你们要做好接待准备工作。"这通电话之后又补充了三点特殊要求:第一,彭德怀同志的生活要照顾到位,但不能太过隆重;第二,接触的人员范围要严格控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彭德怀同志在矿区的每日活动都必须向省委汇报。
接到这个任务后,郭维德立即召集矿区领导班子开会。会议一开始,矿区指挥长刘同信就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矿区刚刚开始建设,基础设施还很简陋,连一个像样的招待所都没有。最后决定,将几间办公室改造成临时住处,但考虑到彭德怀同志一贯的作风,房间布置要保持简朴。
与此同时,西南三线建委燃料局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局长王思和考虑到彭德怀对工作的严谨态度,特意安排了该局最有经验的煤炭工程师孟久振提前到矿区踩点。孟久振接到任务后,立即带着测量工具和笔记本赶赴矿区,开始详细记录矿区的地质条件、井下情况和生产设施。
4月20日,孟久振对杉木树矿区、白胶井等多个矿点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深入井下,测量巷道坡度,记录通风系统运行状况,甚至连井下积水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晚上回到临时办公室,他仔细整理白天的考察资料,准备向彭德怀作专业汇报。
就在孟久振忙于准备的同时,矿区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布置彭德怀的临时住处。他们将一间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收拾出来,简单放置了一张床和必要的生活用品,连办公桌都没有添置。有人提议要不要放一张书桌,但考虑到彭德怀同志一贯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最终还是保持了房间的简单布置。
4月21日上午,矿区保卫科接到通知,要求加强安保工作,但不能太过显眼。科长马上调整了值班人员,增加了夜间巡逻次数,同时叮嘱大家要保持低调。考虑到彭德怀同志可能会到井下参观,保卫科还特意检查了井下的安全设施,确保一切正常运转。
当天下午,刘同信带领几位工作人员对即将汇报的材料进行最后的审核。考虑到彭德怀同志一向重视实际情况,他们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问题清单,将矿区面临的实际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列了出来。
二、煤矿工人与工程师的一次特殊会面4月22日清晨,彭德怀乘坐一辆普通吉普车抵达芙蓉煤矿。与以往领导视察不同的是,他径直走向了矿区会议室,要求见一见工人代表和技术人员。当天上午的会面中,一位叫张明山的老工人的发言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
张明山是芙蓉煤矿最早的一批采煤工人,已有十五年井下工作经验。他向彭德怀反映了一个实际问题:矿区新开凿的巷道存在渗水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工人的作业环境,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彭德怀立即转向在场的工程师询问详情。
恰巧,燃料局派来的煤炭工程师孟久振就在现场。孟久振拿出前几天准备的资料,用专业术语解释了渗水的原因:新开凿的巷道位于一处地质断层带附近,加上围岩结构较为破碎,导致地下水沿着裂隙渗入。他建议采用超前探测和帷幕注浆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彭德怀听完后,并没有立即表态。他提出要亲自下井查看情况。在场的领导有些担心,因为彭德怀已经62岁高龄,而且当时的井下环境确实比较艰苦。但彭德怀坚持要去,并要求张明山和孟久振陪同。
下午两点,彭德怀换上工作服,戴上矿灯,跟随张明山和孟久振进入了井下。在狭窄潮湿的巷道里,张明山指出了几处明显的渗水点。孟久振则现场演示了他设计的排水系统方案,并解释了如何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实施防水工程。
在地下待了将近两个小时,彭德怀对整个矿区的地质条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回到地面后,他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在会上,彭德怀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他注意到孟久振在井下讲解时,提到的每个技术方案都考虑到了工人的操作便利性,这说明他是一个既懂技术又了解实际的工程师。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上,彭德怀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首先,要求在一周内完成防水工程的详细设计;其次,成立一个由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组成的专项小组,负责监督实施;最后,特别强调要把工人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让人意外的是,彭德怀还专门询问了孟久振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原来,孟久振虽然是燃料局最有经验的工程师之一,但由于家庭困难,一直没有解决住房问题。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住在成都的临时宿舍里,这影响了他的工作。彭德怀当即要求有关部门重视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困难。
在随后的几天里,彭德怀多次深入井下,实地了解防水工程的进展情况。每次下井,他都坚持要张明山和孟久振陪同。通过这种方式,他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促进了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合作。
三、省委的特殊要求:每日报告彭德怀的活动4月24日晚上,芙蓉煤矿副指挥长郭维德正在整理当天的工作记录,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要求立即汇报彭德怀同志当天的活动情况。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收到类似的催促电话。按照省委的要求,每天下午六点前必须报送彭德怀同志的活动详情,包括会见了什么人、去了哪些地方、谈了什么内容等。
这天上午,彭德怀参加了矿区的技术改进会议。会上,他特别关注了一份关于提高采煤效率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是由几位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的,其中详细说明了如何改进现有的采煤工艺。郭维德在汇报材料中写道:"彭德怀同志对工人提出的建议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当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
下午,彭德怀又一次下井考察。这次他专程去看了新开凿的西三号井巷道。在井下,他仔细查看了支护工程的质量,并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了通风系统的改进方案。郭维德在报告中写道:"彭德怀同志在井下待了一个半小时,重点检查了安全设施的配置情况。"
4月25日,省委再次来电话,这次特别询问彭德怀是否与外界有联系。郭维德如实汇报:彭德怀同志始终住在矿区安排的临时住处,除了接见矿区工作人员外,没有与其他人见面。当天,彭德怀主要在办公室审阅文件,其中包括一份关于改善矿工生活条件的报告。
4月26日的汇报内容更为特殊。这天上午,彭德怀召开了一个非正式座谈会,参加的都是基层工人和技术人员。会议讨论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井下排水问题。郭维德在报告中特别注明:"彭德怀同志要求不要搞形式主义,座谈会没有领导讲话,全是工人和技术人员发言。"
4月27日的活动报告更引起了省委的关注。这天,彭德怀专门找来了煤炭工程师孟久振,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郭维德在报告中写道:"彭德怀同志对技术人员的生活困难表示关注,并提出要帮助解决住房问题。"省委办公厅接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要求补充说明谈话的具体内容。
4月28日,情况有了新的变化。这天早上,彭德怀突然提出要到邻近的农村看看。这个计划超出了原定范围,郭维德立即向省委请示。省委很快回复:同意彭德怀同志外出,但要派人全程陪同,并详细记录活动过程。最后的报告中写道:"彭德怀同志在农村主要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粮食生产情况。"
从这些每日报告中可以看出,省委对彭德怀的行踪非常关注,要求掌握他的一举一动。这种特殊的要求一直持续到彭德怀离开矿区。每份报告都必须详细记录他的活动内容,甚至包括他与基层干部、工人的谈话要点。这些报告都被标注为"绝密",直接呈送给省委主要领导。
四、一位工程师的家事与彭德怀的特殊关注4月29日,煤炭工程师孟久振正在整理防水工程的技术文件,一位矿区干部突然通知他,彭德怀要见他。这已经是彭德怀第三次专门约谈孟久振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谈话的重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他的家庭困难。
孟久振1957年从北京煤炭学院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西南地区支援三线建设。他的妻子李淑芳是一名中学教师,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起来到了四川。由于住房紧张,李淑芳和孩子们只能暂住在成都的一间临时宿舍里。这间不到十五平米的房间既当卧室又当厨房,生活十分拮据。
彭德怀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叫来了矿区负责后勤的副指挥长刘建国。刘建国汇报说,矿区正在建设职工宿舍,但要到年底才能完工。彭德怀当即提出:"技术人员是矿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优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第二天上午,彭德怀专门去看了在建的职工宿舍。施工队长向他介绍说,由于材料供应不足,工程进度比预期慢了许多。彭德怀随即给西南三线建委打了电话,要求协调解决建筑材料问题。他还建议在现有工程中预留一部分住房,优先安排给像孟久振这样的技术骨干。
5月1日,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李淑芳被成都市教育局借调到芙蓉矿区附近的中学任教。这个安排显然与彭德怀的关注有关。李淑芳调来后,矿区立即给他们家安排了一间新修缮的房子,虽然条件还是比较简陋,但总算解决了一家人分居两地的问题。
孟久振家的变化在矿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些工人说,彭德怀同志真是替技术人员着想。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单单关照孟工程师一家?对此,彭德怀在5月2日的干部会议上作了解释:"解决孟久振同志的问题,是要在全矿区树立一个尊重人才的导向。其他同志的困难,也要逐步解决。"
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5月3日,矿区党委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会议决定:在新建职工宿舍中,预留20%的房源给技术人员;在食堂增设技术人员工作餐;为经常下井的工程师配备专门的劳保用品。
5月4日,当彭德怀准备离开矿区时,孟久振送来了一份详细的防水工程实施方案。这份方案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特别考虑到了施工成本和工人操作的便利性。彭德怀看完后说:"这就是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技术人员能够发挥的作用。"
这一系列事件之后,矿区的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仅在五月份,就收到各类技术改进建议三十多份。其中,由孟久振牵头提出的巷道支护新工艺,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节省了大量材料费用。
五、一次特殊的茶话会:工人与工程师共议矿区发展5月4日下午,在彭德怀离开矿区前的最后一天,一场特殊的茶话会在矿区会议室举行。参加会议的既有像张明山这样的老工人,也有像孟久振这样的工程师,还有一些基层干部。这是彭德怀第一次把不同岗位的人员召集在一起,以茶话会的形式讨论矿区的发展问题。
会议没有事先准备的发言稿,也没有主席台。彭德怀坐在普通椅子上,和大家围成一圈。首先发言的是张明山,他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工人和工程师之间缺乏日常交流的机会,有些技术改进方案在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孟久振接着说明,技术人员确实需要更多地了解一线工人的作业情况。
一位姓王的老工人讲述了一个具体案例:上个月安装新型输送带时,由于设计图纸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导致安装工作进行了三次才最终完成。如果事先能和工人多沟通,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彭德怀当即要求记录下这个问题。
矿区机修车间主任刘德福提出了另一个建议:能否定期组织工人和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他说,很多工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对技术改进很有帮助。彭德怀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并要求矿区领导抓紧落实。
茶话会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年轻工人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敏感问题:为什么技术人员的伙食标准比工人高?这个问题一出,会场有些安静。彭德怀没有回避,而是请孟久振现场解释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和需求。随后,他提议由工会牵头,重新研究各类人员的福利标准。
会议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讨论的话题从技术问题延伸到了生活问题。有工人反映,矿区的文化生活太单调;有工程师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技术学习机会。对这些问题,彭德怀都要求会议记录员详细记录。
茶话会结束前,彭德怀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建立工人技术员联席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第二,成立技术协作小组,由工人和工程师共同参与技术改进工作;第三,改善文化生活设施,特别是要建立技术图书室。
这次茶话会的影响很快显现出来。5月中旬,矿区成立了第一个工人技术员联席会议,推选张明山和孟久振为联席主任。六月份,技术协作小组完成了第一项改进工程: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能源。
七月初,矿区图书室建成开放,藏书中既有专业技术书籍,也有文学作品。图书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工人和工程师一起讨论技术问题的场景。八月份,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写入了矿区管理条例,成为一项长期制度。
到年底时,这种工人与工程师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技术改进提案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工程质量显著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次特殊茶话会开创的工作方式,在随后的岁月里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