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根据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在与辉同行云南行期间,董宇辉在下播后欲离开时,现场有观众向其扔东西,差点砸中董宇辉。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温文尔雅、出口成章、被无数人称为“文化人”的董宇辉。他在台上讲着文学、历史、人生理想,台下却有人不耐烦地朝他扔东西——可能是水瓶,可能是纸团,甚至有人说是鸡蛋。
这一幕荒诞得让人想笑,又让人笑不出来。

董宇辉不是第一个被扔东西的公众人物,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从歌手演唱会上的“荧光棒袭击”,到演讲现场突然飞来的臭鞋,再到直播间里铺天盖地的恶意弹幕——这个时代的戾气,似乎越来越容易爆发,也越来越廉价。
有人说:“我就是不喜欢他,装什么文化人?”有人说:“看他说话就烦,扔个东西怎么了?”还有人说:“谁让他赚那么多钱?活该!”
看,理由多么简单,逻辑多么粗暴。不喜欢?那就攻击。看不惯?那就羞辱。反正互联网时代,表达恶意几乎零成本。

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用极端方式表达不满?因为这是最不需要思考、最不费力气的方式。
讲道理?太累。理性讨论?太麻烦。直接扔个东西,骂一句脏话,多简单啊!既发泄了情绪,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博得几声喝彩——“看,我多勇敢!”
可这种“勇敢”,不过是“无能狂怒”的遮羞布罢了。

你可以不喜欢董宇辉,可以觉得他太文艺、太理想化,甚至可以批评他的观点。但扔东西?这不叫“表达意见”,这叫“流氓行为”。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但不该纵容暴戾的宣泄。如果今天可以因为“不喜欢”就朝人扔鸡蛋,明天是不是就能因为“看不顺眼”就动手打人?
戾气一旦被合理化,理性就会退场。

董宇辉被扔东西后,依然保持了风度,继续完成他的演讲。但这一幕,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人内心的丑陋。
这个时代,表达的方式很多,但“尊重”却成了稀缺品。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容忍不同的声音?为什么“反对”一定要用攻击的方式?为什么“不喜欢”就一定要毁掉?戾气不会让世界变好,只会让它更糟。
下次,当你想要扔出那个“鸡蛋”时,不妨先想想——你到底是讨厌那个人,还是讨厌那个无法像他一样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