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于毛主席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多数人都十分熟悉,毛主席用看似寥寥的数十字,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挥而就。
只是,长征究竟有多么辛苦,或许只有那些走过长征路的老兵才知道,在毛主席成功抵达陕北后,曾经留下过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
只见照片中的毛主席,不见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反而是满脸憔悴、衣衫褴褛,瘦得更是几乎脱相。
要知道,毛主席作为党中央的领导人,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尚且如此疲惫不堪,其他人就更加是九死一生了。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表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更是播种机。
而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长征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
长征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节点便是伟大的遵义会议,相信对于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已经无可置疑,而毛主席在遵义会议的酝酿、准备到召开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长征初期,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主要在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个人手中,毛主席则被排挤在了领导核心之外,甚至险些无法参加长征。
期间,毛主席曾多次向博古提出寻机歼敌、摆脱困境的建议,但是都没有被博古采纳,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就此放弃对革命的关注,而是多次主张中央政治局不要分散,最终迫使博古等人做出了让步。
其次,毛主席在纠正“左倾”错误路线时做了非常多的思想教育工作,最终取得了周恩来等人的支持。
期间,毛主席利用博古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红军失利的事实,启发了广大红军指战员认识到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使得他们迅速地回到了正确的军事路线上来。
要知道,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正是第五次反“围剿”遭遇了失败,而这次失败的代价之惨烈有目共睹,因为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万多人,经过了湘江战役后,就只剩下3万多人,不可不谓之惨烈。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始终起着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会议不仅批判了左倾领导的错误,而且还明确要集中解决当前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正是这次会议,取消了当时博古等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力,并且初步奠定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进而使得红军转危为安,继续长征之路。
长征路上的第二个关键节点便是四渡赤水,使得长征从被动变为了主动,这是后来长征胜利的重要前提。
在遵义会议后,红军面临着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因此如何打破敌人的封锁,才是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回顾整个长征之路,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都是毛主席军事指挥上的的一支笔。
毛主席秉持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的策略,引导红军迈开脚步,大踏步地前进和后退,大范围地与敌军进行迂回,以此在运动战中摆脱敌人,消灭敌人,进而实现从被动变为主动。
经过四渡赤水战役,毛主席的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证实,尽管起初还有人对毛主席东转西转、南下北上的策略存在意见,但是等到红军成功甩开敌人,并且保存了实力后,其他红军指战员都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连当时对毛主席保持成见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都表示,渡过了金沙江后,红军在战略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有利的局势,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剿,通往北方的道路也畅通无阻。
正是四渡赤水的成功,为毛主席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使得毛主席在党和红军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长征过程中的第三个关键节点,便是在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拥兵自重,想要逼迫党中央作出让步,从而谋夺最高指挥权。
当时的张国焘不仅不接受毛主席的批评,甚至还诬蔑党中央的路线出现了问题,要求党中央领导人承担当初放弃革命根据地的责任。
当时的毛主席没有屈服于张国焘的军事压力,反而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但是又考虑到了大团结,所以在试图满足张国焘的权力需求的同时,尽力争取他支持党中央的北上决策。
尽管张国焘最终仍旧坚持南下,导致红军损失惨重,但是毛主席仍旧不计前嫌,一方面派出了彭德怀率领西征军迎接张国焘,另一方面又委任张国焘为西北局书记,最终使得张国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回到了正确道路上来。
可以说,毛主席在长征末期解决内部分裂,争取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整个长征过程,可以说是我党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刻,也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阶段。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战役,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毛主席都始终坚持党的方针不动摇。
尤其是在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时,毛主席更是能够做到既团结内部,又不失去原则,这才确保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当然,除了上述的关键节点之外,长征过程中的艰难还不胜枚举,这也是为何在顺利抵达陕北后,照片中的毛主席会如此憔悴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长征过程中,毛主席不仅殚精竭虑,而且见到了太多红军战士倒在途中,这让作为领导人的毛主席感到十分痛心,这或许正是照片中的毛主席心力交瘁的根本原因。
信息来源: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021-10-22 16:07·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