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这部电影,自春节档上映后,票房已超90亿!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的微博,也对这部影片不吝赞美之词。
早在2月6日,《哪吒2》便已经成功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接下来,这部电影还将走出国门,陆续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南非、埃及、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上映。
外媒更是大胆预测,《哪吒2》极有可能成为2025年底《阿凡达:火与烬》上映前,全球最卖座的电影。
看来,《哪吒2》向百亿票房发起冲击,创造中国影史的票房奇迹,似乎早已不再是梦想。
如此火爆的哪吒,按中国人的习惯,随之而来的是“寻祖问宗”的热潮。
我们大致知道,哪吒这一角色源于印度,名唤那吒俱伐罗三太子。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一形象在中国宋元时期便演变成了一个美少年,名字也逐渐简化为“哪吒”。
直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部神魔小说的流传,哪吒的故事与形象才得以完善。
如今,借助《哪吒》系列电影的风靡,该角色的故事和个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头换面。
然而,一个关于他出生地的疑问始终萦绕在观众心中:哪吒究竟出生并成长于何处的“陈塘关”?
正如中国人常问的:“你是哪儿人啊?”
换言之,就是在询问哪吒的故乡。
然而,目前可供选择的传说有两个主要的竞争地。
首先,许多人将争议的矛头指向了天津。
天津文旅在网络上率先回应:“别抢了!
别抢了!
哪吒天津人!”
他们明确表示,哪吒是天津陈塘(今河西区陈塘庄)人,且王子小孩在这里上小学。
天津文旅的态度可谓相当坚定,提出了三点理由。
第一、天津河西区的陈塘庄被广泛认定为陈塘关的所在地,且曾有古庙、行宫和李靖官邸等相关古迹。
第二、地理角度看,天津本身就是黄河入海口,其河道的蜿蜒与《封神演义》中提到的“九湾河”非常相似。
第三,如今的渤海,古代被称为东海,这一变迁为天津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在古代名为军事要塞,朱棣于1404年在此筑城设卫,其历史根基比《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更为早。
从地理方面上看,古代天津作为渤海湾的一部分,如今形成的现代海岸线已然具备了3000年前的特征。
如此看来,传说中的哪吒出生地—陈塘关,似乎与天津密不可分,这也难怪天津文旅在网络上呼吁大家不要争抢。
但争论并未就此平息,另一方的声音逐渐响起。
四川的坚韧回应面对天津的主张,四川宜宾却不甘示弱。
宜宾的南广镇,古时也拥有陈塘关这一响亮的名字。
在这片土地上,哪吒的传说颇为丰富,许多遗迹和往事令人信服。
南广镇镇前的长江河心,藏着一排“龙骨石排”。
据说,正是哪吒小英雄抽龙筋所留下的杰作。
而在市中区的翠屏山上,更是一砖一瓦地建立了“哪吒洞”,成为当地一处知名景点。
1991年,这个地方还特地修建了“哪吒行宫”,以此缅怀这一人物。
可不止如此,当地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哪吒文化节”,每次都以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大批游客。
不过,我却有些疑惑:宜宾虽说“哪吒故地”,可她离海洋却是十万八千里。
即便在这里声称是哪吒的真实出生地,也显得难以令人信服。
即使再多的遗迹,是否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同样还有安徽固镇的人们,也在积极争夺这一称号。
固镇县的九湾被认为是“哪吒闹海”的原型地,当地还有大量以哪吒为主题的雕像和墙画。
他们甚至开设了“哪吒闹海非遗展览馆”,试图通过这些人为的建筑证明自身的历史文化。
在我看来,这种借用历史文化的方式,实在是来凑热闹、蹭流量。
难免让我想起打趣的说法:殷夫人还在等哪吒回家踢毽子呢!
在一片争论声中,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真正的文化价值呢?
传说的意义与反思其实,有关哪吒的讨论早已超出地域之争的范畴。
我们的一些专家指出:哪吒虽是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性并不重要,讨论其“户籍”问题显得过于较真。
这股“哪吒热”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热点话题,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重要性。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无疑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值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赞扬。
许多在各地围绕着哪吒展开的活动,都是对这一古老文化的热爱与弘扬。
我们应怀着包容的心态,看待这场或许是争夺的赛事,然而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地域之争。
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共同追求。
最后,愿哪吒的故事能在更广泛的土地上得到传承,能够激励人们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这不断变化的时代,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这一文化的传承中,才能让我们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未来。
结语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诸多反响如潮水般涌来。
从天津到四川、从安徽再到全国,让万千观众在钢铁丛林中寻找到文化的根源。
无论是哪吒的家乡最终归属何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波文化的热潮与传承。
正如专家所言,哪吒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
只要我们能够珍惜这些古老而美好的故事,哪怕是再遥远的传说,也能宛如生命的河流,在华夏大地上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