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简牍由剖截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作而成。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
古人因地制宜,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因为竹稀少,人们就多以松、胡杨和红柳等制做简牍。简牍一般出土于长城烽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简牍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记录着丰富的社会百态和历史传承。
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0129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套,一级文物1679件/套。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丝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1万余件。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携手甘肃简牍博物馆推出“简述中国”展。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
重点文物

“诏书”木楬 汉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木简 汉 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两行 汉 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觚 汉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甲渠候官”木简 汉 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悬泉置”木简 汉 悬泉置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放马滩竹简 战国 天水放马滩遗址出土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