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位摸鱼刷到个神帖:“给你月薪一万,每天喝茶看报纸到退休,干不干?”茶水间立马炸了锅——95后实习生小张拍桌怒吼“这特么是坐牢吧!”,隔壁财务王姐扶了扶眼镜:“年轻人别矫情,这福气给我我能笑醒!”作为在格子间修炼五年的老油条,我必须掰开揉碎了聊聊这魔幻命题。
先说现实,月薪一万在二三线城市绝对是中上水平(参考中国烟草离退休岗),尤其对35+拖家带口的中年人,这钱能cover房贷车贷+孩子兴趣班,简直是救命稻草。就像我二叔,在老家事业单位每天喝茶看报,月入八千还嫌“没劲”,结果疫情裁员潮时,他那份“无聊工作”成了全家最稳的避风港。
但代价呢?每天8小时盯着茶叶沉浮,报纸翻到中缝征婚广告都能背下来。朋友老刘在某国企“养老岗”混了十年,现在连微信语音都不会发,上次团建玩狼人杀,他愣是盯着身份牌问了半小时“这啥APP?”——钱是拿到了,人也废了。
2. 心理战:温水煮青蛙的恐怖刚毕业时我也幻想过这种神仙日子,直到亲眼见证同事老陈的“退化史”。他原来是个技术大牛,后来调岗到清闲部门,前两年还能偷偷接私活,现在彻底躺平后,连PPT模板都不会换了。有次聚餐他喝多了哭:“现在开会领导让我发言,我张嘴就结巴,感觉自己像个会呼吸的家具。”
更可怕的是社会性死亡。去年参加同学会,当互联网大厂的同学聊AI、新能源时,在“喝茶岗”混了八年的班长全程插不上话,最后憋出一句“我们单位订的《参考消息》今年涨价了”...
千万别信老板画的大饼!朋友的表哥在某央企“喝茶岗”,本以为能混到退休,结果去年改制直接被“优化”——领导原话:“你这岗位AI都能干,留着你喝茶浪费电”。反观那些在业务岗折腾的,哪怕天天加班,至少积累了跳槽资本(比如国家电网业务受理员转型管理岗的案例)。
更现实的是人际关系恶化。茶水间常驻VIP会被默认为“混子”,升职加薪永远没份,年底评优时领导瞥一眼你的报纸堆:“小王啊,你这全年工作成果...嗯,茶泡得挺香?”
4. 魔幻辩证法:躺与卷的花式自救真掉进这种坑怎么办?我见过两种狠人:
偷天换日型:前同事老周,表面看报实则用Kindle啃完了CPA,去年成功跳槽会计师事务所;
大隐隐于市型:楼下保安大叔,喝茶看报是幌子,实际在写网络小说,去年稿费超工资三倍。
但话说回来,这种“地下工作”堪比谍战片——要防领导突击检查,要应付随时可能安插的杂活(比如突然让你整理20年前的报纸合订本),还得承受“这人怎么天天在工位傻笑”的异样眼光。
5. 时代暴击:AI正在杀死“喝茶岗”看看最近的新闻:某银行撤销报刊阅览室改造成AI客服中心,某国企把报纸订阅换成电子版...当数字化浪潮拍过来,第一个淹死的往往是“喝茶看报岗”。反观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如烟草公司客户经理),或者技术岗位(网页开发、设备维修),反而越老越吃香。
最后说点人话:短期救命可以躺:要是家里等米下锅,或者身体扛不住996,这岗位能当临时避难所;
长期必须留后手:偷偷学技能、搞副业,哪怕学王姐把《参考消息》民生版剪下来做剪报,也比纯发呆强;
警惕甜蜜陷阱:领导突然给你调清闲岗?可能是裁员前兆!赶紧更新简历比喝茶重要。
说到底,月薪一万买断你的成长可能性,就像给你个金笼子——刚开始觉得金光闪闪,待久了才发现翅膀早退化了。真到笼门打开那天,外面已是无人机满天飞,而你,还攥着那张泛黄的旧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