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种贝筛选,生殖腺指数测,五年经验,参数对照须知

小翼养殖 2025-02-19 20:33:53

扇贝种贝筛选,生殖腺指数测,五年经验,参数对照须知

扇贝,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有着独特的价值。扇贝的肉鲜美可口,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扇贝的内脏团,也就是生殖腺,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在商业食用方面还是在繁殖育苗等养殖相关领域都极为重要。在养殖过程中,种贝的筛选以及生殖腺指数测定可是相当关键的技术环节。

在养殖场景中,存在不少痛点。比如说,很多人觉得扇贝养殖对环境要求极高。像在沿海地区搞养殖,不同海域的海水温度、盐度、水质等条件差别很大。南方有些沿海地区,海水温度较高,水质比较肥沃,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北方一些干冷的海域,冬季长时间的海冰可能会破坏养殖设施。而且扇贝的养殖技术比较复杂,养殖周期长,从幼虫培育到收获,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我身边一位从事扇贝养殖多年的浙江沿海的老张为例。老张所在的那片海岸,水质还算不错,但以前他总是为种贝的筛选和生殖腺指数不太理想的问题发愁。种贝如果选不好,下一代的扇贝品质就很难保证。老张刚开始养殖的时候,只注重种贝的大小,觉得大个的种贝肯定能产出更好的下一代。可是后来发现,那些种贝虽然个头大,但是生殖腺却不发达,导致繁殖的扇贝数量少而且个头小。

其实啊,在扇贝种贝筛选方面,有不少学问。首先得看种贝的规格。不同种类的扇贝,种贝规格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像栉孔扇贝,亲贝的长度最好在3厘米以上。但可不能光看长度,种贝的体重也得考虑。比如南方的文蛤扇贝,种贝的体重要保证在50克以上,这样种贝才更有活力。

再说说生殖腺指数测定。这生殖腺指数其实就是生殖腺重量占种贝总重量的一个比例。这个比例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变化。在南方一些热带海域,比如广东的部分沿海,扇贝繁殖季节比较早,在繁殖旺季来临前,生殖腺指数能达到3% - 5%;而在北方如山东的一些海域,扇贝繁殖周期相对晚一点,在繁殖高峰时期,这个指数能达到7% - 10%。这个数值可是很关键的。要是指数太低,说明种贝的生殖腺发育不成熟,繁殖能力就差。

就像山东烟台的养殖户老李说的,他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测定这个生殖腺指数。有一年,他看到扇贝生殖腺看起来挺饱满了,以为可以育苗繁殖了,就赶紧做了。结果呢,繁殖出来的扇贝数量很少,而且质量也不好。后来经过专家指导,他明白了测定生殖腺指数的重要性。经过严格的筛选,下一年的繁殖就很成功。

在这五年的养殖经验里,还有个很有趣的对比。就像不同品种的绿植一样,扇贝也有类似的南北差异。比如扇贝和砗磲这两种虽然不同类但都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扇贝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相对较短,适合在一些水质清澈、水流较快的海域养殖;砗磲生长缓慢,繁殖难度大,但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很大,比较适合在水质污染较轻的浅海养殖。还有像紫菜和裙带菜这两种海藻,紫菜适合在温度稍高一点的水域生长,裙带菜则更能适应低温。

从养殖的时间角度来说,刚投入养殖的前30天,种贝的适应环境阶段很重要。这个时候要控制好养殖水域的水流速度、水质酸碱度和溶氧量等参数。比如在北方干冷海域养殖扇贝,前期水流速度不能太快,不然种贝容易被卷跑,水温要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10 - 15度比较合适。

过了几个月,到了种贝生长期。这个时候的营养供给得跟上。像在浙江沿海养殖栉孔扇贝,就要定期给种贝投放合适的浮游生物饵料,保证种贝健康成长。2个月的时候,就得密切关注种贝的生长情况,看个头有没有明显增长,生殖腺有没有发育的迹象。

1年的时间里,养殖过程充满变数。南方湿热的海域,夏季高温多雨,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很容易引起种贝生病。曾经有个福建的养殖户,他的扇贝在夏季因为养殖密度太大,加上水质没控制好,发起了疾病,损失惨重。北方干冷海域则要考虑冬季海冰的影响,要提前采取防冻措施。在养殖1年到2年的时候,种贝的性成熟情况就要开始重点评估了。这时候就要结合生殖腺指数来判断种贝是否可以用来繁殖。

3年的养殖周期相对较长,很多时候,养殖户会在这个时候调整养殖策略。比如在辽宁的一处养殖场,老赵养殖扇贝3年后,发现单纯靠天然养殖,种贝容易受到天敌攻击。于是他在养殖场地周围设置了一些防护网,同时改进了养殖技术,提高了种贝的品质。而且在这3年里,不同海域的季节变化对种贝的影响很大。南方夏季高温时段,种贝的新陈代谢加快,对营养的需求大增;北方冬季寒冷,种贝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对营养的需求降低,但对水质的透明度有要求,得保证水质清澈。

在养殖场这个场景下,大规模养殖扇贝还得考虑种贝的来源稳定性。有的养殖场专门建立自己的种苗繁育体系,从幼虫培育就开始严格筛选种贝。这样可以保证种贝的质量,减少疾病传播。但这种做法投入成本很高。散养模式的养殖户就得依赖周边的海域资源,他们往往要更注重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然水质一旦恶化,种贝的品质就会下降。

像在海南的一些沿海,由于是热带海洋环境,海扇贝生长的速度比较快。当地养殖户王大爷说,他的海扇贝在同样的养殖面积下,比北方同类型种贝的生长速度快了近30%。这与当地的水温、食物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不过,这里的扇贝种贝筛选也有特殊之处,因为水温高,繁殖周期短,所以对生殖腺指数的测定周期就要更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在广西的部分海域,养殖的扇贝经常受到赤潮的影响。有个网友分享她的经历,她家的养殖场就遭遇过赤潮,损失了不少种贝。后来她就加强了水质监测,和当地的海洋监测部门合作,提前了解海水的一些变化情况,避免再次遭受赤潮的危害。这也反映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扇贝养殖面临的不同挑战。

在养殖过程中,如何平衡种贝的生长速度和生殖腺发育也是个关键。广东的水域温度较高,种贝生长速度快,但如果营养分配不合理,就容易导致生殖腺发育不良。有一个养殖户在广东的养殖经验是,采用分阶段投喂不同营养成分的饵料。在种贝生长的初期,多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饵料,促进种贝生长;到了生长后期,增加富含脂肪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饵料比例,促进生殖腺发育。

在云南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有一些内陆养殖扇贝的特殊试验场。这里的养殖户利用地热资源调节水温,打造适合扇贝生长的小环境。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虽然给扇贝养殖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可能,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地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小环境下水质的特殊调控。

在养殖扇贝的过程中,不同品种的扇贝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大扇贝和小扇贝,在养殖密度和饵料种类上就需要区别对待。大扇贝因为生长周期长,养殖密度要相对稀疏一些,饵料也要更偏向于营养丰富的种类。小扇贝生长速度快,但体质相对较弱,养殖密度可以稍高一点,但饵料的颗粒要小,便于小扇贝摄食。

从南方到北方,扇贝养殖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多不同。南方的养殖设施相对比较开放,因为气候温暖,养殖管理起来比较灵活;北方的养殖设施则要考虑防寒和抵御海冰的要求,所以结构更坚固,设施也更多样化。

随着养殖时间的不断推移,5年的养殖经验积累下来,对扇贝种贝的筛选和生殖腺指数测定也越来越精准。这不仅需要养殖者不断地学习实践,还需要当地的养殖户团结起来,互相交流经验。就像在一些扇贝养殖集中的地区,经常会有养殖户的交流会或者养殖技术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不同时间段、不同养殖环境下,扇贝对疾病的抵抗力是否存在差异。有没有一种特定的养殖模式或者环境调整方法,能够让扇贝的生殖腺发育得更好,繁殖能力更强。在未来的扇贝养殖发展中,这些都是需要养殖者和科研人员共同探索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那么问题来了,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在北方干冷且水质受污染略有风险的海域养殖扇贝,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同时,怎样调整养殖技术才能既保证扇贝的产量又提高扇贝的品质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