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48岁朱高炽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依然愤愤不平地对大臣说:时勉廷辱我!
说完这句话没多久,朱高炽就咽气了。
李时勉也由此上了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的黑名单。
在朱瞻基眼里,自己的父亲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李时勉气死的。
可是在朱瞻基质问李时勉的时候,李时勉说了一番话,不仅让朱瞻基转怒为喜,还官复原职。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李时勉第一次得罪皇帝了。他这一辈子,被朱棣下狱,涉嫌气死朱高炽,惹怒王振,换个人恐怕已经死好几次了。
那么李时勉对朱瞻基说了什么才转危为安的呢?他得罪了这么多人为什么还能善终?
01、被朱棣下狱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不顾群臣反对,悍然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可是在北京的紫禁城住了没几个月,一场大火把紫禁城最重要的三大殿烧成了灰烬。
明朝是一个相信天人感应的时代,连有地方地震或者洪灾了皇帝都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惹怒上天,甚至要下罪己诏。
这种火烧三大殿的事,更是让朱棣惶恐不已。
他赶紧下诏让大臣们上书畅所欲言,说说他这个皇帝错在哪了。
反对迁都的大臣们这下子炸开了锅,纷纷上书对朱棣说,唯有迁都回南京,才能平息上天的怒火。
李时勉就是其中之一。
李时勉在奏折当中言辞恳切地对朱棣说,营建北京城实在是太劳民伤财了,还是停下来吧。
此外,这时候的朱棣正沉浸在万国来朝的辉煌里,身边聚集了不少外国的使臣。李时勉却要给朱棣泼冷水,说这些人应该离皇帝远一些。
朱棣越看越生气,却还是咬牙切齿地往下看。
结果李时勉这份奏折一口气说了15件事,桩桩件件都切中朱棣的心事。
气得朱棣直接把奏折扔到了地上。
可是过了一会儿,朱棣又觉得李时勉倒也不是完全胡言乱语,有些地方说得有点道理。
于是他又把奏折捡起来继续往下看。
《明史》: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
朱棣不是一个小家子气的皇帝。
李时勉说的这15件事,朱棣觉得不对的,没当一回事。
说的对的,朱棣考虑了一下,下令实施。
不过李时勉应该还是因为言辞激烈在朱棣这挂上了号。
因为不久之后他被人污蔑,朱棣没怎么调查,就把他投进了监狱。
幸好他平时为人比较正直,人缘不错,所以蹲了一年监狱之后,朱棣的宠臣杨荣想办法把他救了出来,还让他官复原职。
李时勉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朱棣这一关。
02、涉嫌气死朱高炽
朱棣去世之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为帝。
总的来说,朱高炽应该是李时勉期待的那种皇帝。
他比朱棣宽仁得多,释放了不少建文旧臣,停了不少花费巨大的项目,还决定把明朝的都城迁回南京。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声称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大臣们觉得他有什么不对的就尽管上书。
李时勉当真了,果真认真地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呈给了朱高炽。
结果李时勉的话戳中了朱高炽的要害,朱高炽气得召他上殿,当场和他对质。
李时勉的态度却不卑不亢,在辩论当中毫不退让,直指朱高炽的错误。
朱高炽气得让侍卫拿着金瓜当廷痛打李时勉,把李时勉的3根肋骨打断了。
随后李时勉被投进监狱。
朱高炽随即病倒,在临终的病榻上都还愤愤不平地对忠臣夏元吉说:时勉廷辱我!
就在说完这句话的当天傍晚,朱高炽就去世了。
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汉王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皇宫里的气氛十分紧张,一时之间无人顾得上监狱里的李时勉。
李时勉在监狱里奄奄一息。
幸运的是,李时勉年轻的时候曾经有恩于一个人,而这个人成了锦衣卫千户,正好到李时勉的监狱里来巡视,认出了李时勉。
他悄悄帮李时勉请大夫,又给李时勉用自己珍藏的来自海外的药,这才保住了李时勉一条命。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登上皇位并稳定局势之后,听说了李时勉得罪朱高炽的事。
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去世得这么突然,多半就是被李时勉气的。
于是朱瞻基愤怒地让人去把李时勉叫来,他要和李时勉当廷对质。
传话的太监刚走不久,朱瞻基越想越气,又对身边人说:直接把李时勉绑去西市斩首,不用带上殿来了。
说来也是李时勉幸运。这第二个传话的人是从端西旁门出去的,而前面的太监正好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来。
两拨人没有碰面,李时勉幸运地来到了愤怒的朱瞻基面前。
朱瞻基远远看到李时勉,就大骂说:你一个小小的臣子,居然敢触怒先帝!你在奏折里说了什么?
李时勉跪下,磕头,说: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
意思是,朱高炽尚在朱棣的孝期当中,不应该迫切地宠幸嫔妃。
朱瞻基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
他是被爷爷朱棣带大的,和朱棣的感情很深,对于朱高炽孝期纵欲的行为也是颇有微词。
李时勉接着说: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这是因为朱高炽在位期间,以祭祖为由,让皇太子朱瞻基千里下南京。李时勉这话的意思,是觉得皇太子还是留在皇帝身边比较好。
朱瞻基听了这话,不由得连连点头。
当初朱高炽让他去南京的时候,他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哭着恳求朱高炽,朱高炽也不为所动。
谁知他刚到南京不久,京城就传来了朱高炽突然去世的消息,他又得千里奔回京城,还面临着可能要被二叔朱高煦截杀的风险。
所以在这件事上,朱瞻基对朱高炽的意见很大。
听到李时勉曾经为他说话,朱瞻基的气全消了,口气缓和地问:你还说了什么?
李时勉又说了几件事,都说进了朱瞻基的心坎里。
然而说完第六件事之后,李时勉又闭嘴不言,只说“臣惶惧不能悉记”,意思是他已经忘记了。
聪颖如朱瞻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恐怕是话说得有点难听,他为了先帝的名声,不肯再往下说了。
于是朱瞻基问他,这份奏折有没有留下草稿。
李时勉回答说,草稿已经烧了。
朱瞻基不由得连连点头,夸赞李时勉是忠臣。
等朱瞻基之前派去把李时勉直接绑了斩首的使者回到大殿上的时候,李时勉已经官复原职,换上官服站在朱瞻基身边了。
说起来李时勉这一次可以转危为安,一是因为他平时为人善良,所以在监狱里生死一线的时候有人搭救,二是因为他为人正直但又懂得人心,对朱瞻基说的每一句话都说进了朱瞻基的心坎里。
也算是他平时种善因得善果了。
03、得罪王振
朱瞻基去世之后,9岁朱祁镇登上皇位。
朱祁镇非常信赖太监王振,王振很快就权倾朝野。有的大臣为了讨好王振,甚至不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把胡子给刮了。
李时勉却始终对王振不卑不亢。
有一次王振去视察李时勉所在的国子监时,李时勉没有想一般的大臣一样对王振阿谀奉承,而只是按照王振品级的正常仪式接待了他。
对有些人而言,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王振这下子对李时勉怀恨在心,就叫人去搜集李时勉的短处,想要对付李时勉。
可是李时勉平时为人正直,王振居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王振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让人紧盯着李时勉的一举一动。
没过多久,终于找到一个不算漏洞的漏洞。
一次,李时勉无意中折断了国子监内的一根树枝。
王振立马小题大做,声称李时勉这是私自砍伐官木,要问罪李时勉。
当问罪的圣旨下达的时候,李时勉正在国子监批改学生们的试卷。
他知道自己早已得罪了王振,迟早会有这一天的,一点都不慌张,依然有条不紊地宣读了学生们的成绩,才出来坦然受刑。
当时正值炎炎夏日,王振让李时勉带着枷锁在太阳下暴晒。
这下子国子监的学生们愤怒了。
1000多个国子监学生聚集在皇宫门口,要为李时勉讨个公道,还有学生上书说自己愿代替李时勉受刑。
王振见国子监这种声势浩大,心里有点怂了。
这时一个叫做李继的人出来给王振递了个台阶。
李继是李时勉在国子监的助教。
李时勉平时对李继多有规劝之语。李继觉得李时勉挺多话说的挺有道理的,不过没办法,他改不了。
话虽如此,李继还是把李时勉的善意放在了心上。
这次李继看到李时勉受此折磨,也十分心急,为他东奔西跑。
他和皇太后的父亲孙忠有点交情,就到孙忠家里去请孙忠为李时勉求求情。
正好赶上孙忠过生日,太后派人来给孙忠送礼,孙忠谢恩的同时也把李时勉的事告诉了太后。
太后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立马就下令把李时勉给放了。
李时勉再一次转危为安。
04、写在最后
我们看李时勉这几次转危为安的经历,会发现每一次都离不开贵人相助。
他得罪朱棣入狱的时候,是朱棣的近臣杨荣向他伸出援手。
他被朱高炽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是他曾经帮助过的锦衣卫千户冒险帮他请大夫。
他被王振责罚的时候,是他教过的国子监学生,以及他帮助过的助教李继,为他出头。
这些贵人当然不是平白无故降临到李时勉身边的。
而是他平时为人正直,得到很多人的欣赏,又施恩不图报,得到很多人的感激。
所以这些人都愿意在他危难关头伸手拉他一把。
这大概就是你若与人为善,世界也会对你报以善意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mark
上一次说气死仁宗,发配越南,现在又说关到监狱里,宣宗要杀他,文章每发一次都不一样,历史还会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