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正义观;这里是善意生活家,看待生活百态”
01
此前,据媒体报道。(有删改)
一名女孩独自一人乘坐高铁。
而她后排的三个座位,却是坐了五个人。
两个大人,三个小孩。
其中,熊孩子在玩游戏,多次撞女孩的椅背。
这让女孩感到不适,在隐忍多次后,最终出声进行制止。
“不要撞椅背了,要有礼貌一点,家长也不管一下”
这直接是激怒了熊家长,直接就开始了嘶吼。
表示他们是小孩子,至于嘛,不会好好说话啊。
小孩的爸爸也是出言辱骂。
女孩也没惯着,直接回嘴了。
结果就被小孩的妈妈打了一巴掌,女孩也很飒,直接还击了。
过程中一位陌生的大哥出来仗义执言。
事情的后续是女孩坚决不和解。
她完全接受警方的处罚,但是必须要让始作俑者得到该有的判定。
而且要比自己罚得更重。
02
这样一件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谁大,谁恶,谁正确。
本身就是一句非常具有局限的话。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善意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满满恶意。
根据网络流传的画面来看,东北大哥出言后,那几个孩子的家长。
那也是不敢造次。
不知道是冷静下来了,还是说知道自己不在理。
亦或者是害怕了。
很多时候,当一个群体面对个体的时候。
群体里的人,他们侵犯性就会增强。
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对于内疚、羞愧、恐惧等行为控制力量减弱。
会表现出一些社会不允许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个体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攻击性侵犯行为的人)
自己人多,且对方是个女孩,就打人家。
结果现在又来了一名成年男性,而且说话邦邦硬,瞬间就能“好好说话”了。
我从练健身的哥们那里所记住的一句话就是。
读书是为了让他和人好好讲道理,而健身是为了能够让别人听他好好讲道理。
03
对于善心的赞扬。
说谁都会,“我在那种情况下,一定会站出来帮助女孩,我不是冷漠的人”
可真正去做了呢?
大哥带头之后,才有着附和之声。
所以一开始伸出援助之手,真的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会去赞扬好人好事,为什么要去宣传善心温柔?
答案显而易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减少暴力,增加温暖。
04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诸如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越难发生。
仅仅只是因为别人对熊孩子进行了劝阻,对自己的教育失管提出建议。
就能够引发一场纠纷和冲突。
这能算是道德发展水平高么?
更何况连自己的情绪都如此不稳定,又该怎么去教育孩子?
这就提到了另外一个因素“自我控制能力”。
一旦下降,就很容易发生侵犯行为。
一个失控的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这对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水平发展都有影响。
05
社会伦理的范围,是要比法律的适应范围广。
很多时候,部分人都遵循着朴素的正义观。
“你打我,我就要打你,我为啥不能还手?”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
A表示如果有人打他,那他就得打回去,啥都不想。
B则表示,要理智,要等着警方公正的处理。
从社会伦理、道理的角度出发,谁还没有点脾气?
更何况,女孩先是被骚扰,后被辱骂,然后又遭扇耳光。
并且还是自己一个人。
值得同情。
但是从法律的考量上,又有些不一样。
如果从条文上比较难以理解,我们看警方举得一个例子。
如果大卫在下班路上看见自己的孩子被人给打了。
随后他赶过去的时候,对方的不法侵害已经停止。
但是大卫怒不可遏,怒火无法平息。
上去就给打人者一顿揍,这叫“互殴”。
但如果大卫赶过去之后,对方仍然对孩子实施殴打。
且在自己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才对其本人出手防御。
这叫“正当防卫”。
对于处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理智讨论。(女孩罚款200,打人者罚款500,女孩已经申请行政复议)
06
熊孩子背后有个熊家长这句话真的很难不认同。
行为作风是一面镜子。
映照出来的,是整个家风,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