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然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这本应是为人父母者要知道的浅显道理。
主要原因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需求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倾向。
比如,年幼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得到父母给予的爱和安全感;而青春期的孩子,更在意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可事实上,不少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里面的区别,在孩子小时候,用的是一种教育方法,等到孩子大了,很多时候还是老调重弹,这势必引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也由此引发了不少父母发出青春期孩子难相处的感慨。
下面分享在八个不同的教育场景下,针对年幼孩子和青春期孩子,我们在相同处理方式下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找到这两个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沟通教育上的差异。
01 场景一——向孩子表达爱▶教育场景:
●妈妈对年幼的孩子表达爱:妈妈好爱你哦,么么哒~
孩子的回应通常是:我也爱妈妈,么么哒~
●妈妈对青春期的孩子表达爱:妈妈如果把这句同样的话说给孩子听,换来的恐怕就是诸如“我不听不听!”“真虚伪!”之类的话语。
▶心理分析:
和年幼的孩子不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相对会内敛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父母用直白、肉麻的方式去表达情感,他们更在意的是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教育对策:
我们要把青春期孩子当作一个人格平等、独立的小大人,这样就能抱着正常的心态去跟他们沟通。
02 场景二——给孩子讲道理▶教育场景:
●妈妈给年幼孩子讲道理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低头认错,“嗯,记住了!”
●妈妈给青春期孩子讲道理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抬头、不服气、根本不想听下去……
▶心理分析:
给年幼的孩子讲讲大道理,似乎问题也不大,甚至是屡试不爽的一招。
但如果把这种方法照搬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恐怕就大有问题了,因为青春期孩子是最讨厌父母给他们讲大道理。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讲大道理的出发点是在为孩子好,但从青春期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父母是高高在上,是不信任和理解自己,是在质疑和批判自己,因此在心理上无法接受。
▶教育对策:
只要我们把讲大道理换成平等沟通交流就行了,这两种做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讲大道理”是单方向的输出,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情绪和语言的输出。
还有一个是双方互动型的,平等交流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平等、尊重和理解,这样做,能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共情。
03 场景三——孩子输了▶教育场景:
●妈妈安慰年幼的孩子:“没关系,我们继续加油,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孩子的回应通常是:“嗯嗯”或“好的,妈妈!”等。
●妈妈安慰青春期的孩子:“没关系,我们继续加油,我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青春期孩子的回应通常是:“好好好,是是是……”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之感。
▶心理分析:
青春期的孩子很讨厌大人空洞式的鼓励,因为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大人没有真正理解他,而是一种虚伪的安抚。
很显然,妈妈的这种安抚式的鼓励没有说到孩子的心坎上,没有达到效果。
▶教育对策: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如果在某个比赛中输了,在心理上自然会受到打击,这时候父母安慰孩子是正常的,而不是空洞式的鼓励。
父母在安慰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真诚,还要带着真心解决问题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建议。通过分析得失成败,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客观差距。
04 场景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妈妈出手相助▶教育场景:
●妈妈对年幼孩子出手相助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妈妈,妈妈,快来帮帮我……
●妈妈对青春期孩子出手相助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沉闷不语,避而不谈
▶心理分析:
年幼的孩子心里藏不住事情,遇到困难更是如此,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父母,希望父母能出手相助。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不轻易示弱。面对困难,青春期孩子并不是完全不愿接受帮助,只是因为心理上的不轻易示弱,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显得扭扭捏捏的,不够大方。
▶教育对策:
父母在出手相助之前,要先消除孩子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一是在帮助孩子时,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或公共场合下。
二是在帮助之前,要先和孩子做好沟通,等到孩子有个心理上的准备,再出手相助,孩子更容易接受。
05 场景五——父母在朋友圈晒孩子的荣誉▶教育场景:
●妈妈在朋友圈晒年幼孩子的荣誉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
●妈妈在朋友圈晒青春期孩子的荣誉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不仅不高兴,反而质问妈妈:你问过我吗?经过我同意了吗?
▶心理分析:
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更希望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妈妈的分享刚好符合孩子的心理。
而很多青春期孩子不喜欢过分高调,他们往往把不愿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会让他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教育对策:
很多妈妈喜欢分享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如果分享的是年幼孩子的日常,问题一般都不大。但如果分享的对象是青春期孩子,则不宜随便分享,即使要分享,也要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这道理就如同我们想分享成年人的生活日常,在分享之前一般要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其实我们把青春期孩子看作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大人,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件事了。
06 场景六——父母斥责犯错误的孩子▶教育场景:
●妈妈斥责犯错误的年幼孩子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默默承受着或是嚎啕大哭着。
●妈妈斥责犯错误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顶嘴;关门不见“客”;愤而离家出走等。
▶心理分析:
这是因为,和年幼的孩子相比,青春期孩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意志和自我意识,自尊心特别强,如果还像照搬小时候斥责的做法,他们势必会做出激烈的反抗。
07 场景七——放学去接孩子▶教育场景:
●妈妈去接年幼的宝宝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一边欢快地大声喊着妈妈,一边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里。
●妈妈去接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一边不悦地说,“你怎么来了?!”一边快速闪人。
▶心理分析: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强,比较讲个性,尤其不喜欢被父母当成孩子来看待。
父母如果突然出现在他和同学面前,会让他感到抬不起头来,生怕被小伙伴看作是“妈宝男”。
▶教育对策:
因为交通环境的复杂,担心孩子上下学的安危,有很多父母还是觉得自己亲自接送更为安全。
因此,并不是孩子大了就不能接送,只不过,父母要在一些细节上做出调整,比如可以先远远观望着,等到孩子和同伴分开之后,再和孩子一起走或一起上车。
如果亲子关系一向和谐,尤其是孩子对父母特别信任,那又另当别论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不会拒绝父母的接送。
08 场景八——走进孩子的房间▶教育场景:
●妈妈走进年幼孩子的房间
年幼孩子的反应是——房门永远向妈妈敞开。
●妈妈走进青春期孩子的房间
青春期孩子的反应是——房门不轻易向妈妈敞开。
▶心理分析:
年幼孩子自我意识不强,对个人隐私行为并不敏感,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他们随时欢迎妈妈走进房间。
而青春期孩子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隐私意识,他们需要个人独立的空间,往往不大喜欢父母随便“串门”。
▶教育对策:
当孩子大了,父母在引导和教育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多方面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度的自由空间,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结语对不少父母来说,由于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入,会有一种青春期孩子难相处的尴尬感受。
当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不同教育场景下的心理特点,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尤其是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沟通和对话,或许会开辟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