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延安:参观延安博物馆历史陈列展

关中拍客 2024-07-22 09:30:31

2024年6月6日,在延安市新区中轴线上,延安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外观呈黄色,极具黄土高原风格,建筑体现陕北窑洞的造型和连绵起伏的山势,象征延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壮美的自然山川——

2024年6月23日中午,我来到延安博物馆,参观了西侧的展厅。走进弧形的序厅,在迎面的墙壁上,展示了黄帝陵、宝塔山、壶口瀑布等延安境内的标志性景观。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的历史文化陈列位于一层的东西两侧展厅,以“辉煌延安”为主题,用文物串起上万年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单元,包括距今5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960年、公元960至公元1644等几个重要的时间段。

1.沧海桑田 文明曙光

1975年,在延安市黄龙县吴堡镇尧门河村西,出土额骨和顶骨部分的人类头盖骨化石。经过鉴定,头骨为年龄大约3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属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距今约5至3万年,被称为“黄龙人”。

黄龙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地被命名为“杨家坟山遗址”。在延安地区的黄河沿岸,分布着密集的旧石器晚期遗存,证明这里是远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大约5000年前,延安境内出现文明曙光,在延河、洛河、无定河等流域分布着37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相传,黄帝部族在这里制衣冠舟车,创文字音律,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开启华夏文明。

黄帝部族由此出发,沿着黄河向东发展,融合炎帝和蚩尤等部族,从陕北高原发展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黄帝陵位于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上,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为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大型史前聚落,整体地形呈“山”字形,核心区域为大营盘梁。这里发现的院落,有三座主体建筑,单个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已经具有早期宫殿的规模。

在房址和城墙的墙体内,发现大量雕琢精细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璇玑、玉璜、玉铲、玉瑗、玉环、玉斧、玉锛、玉笄、玉镯、玉刀和各类饰件等。

2.塞上烽烟 胡汉交融

先秦时期,延安地区被称为“鬼方”,先后成为猃狁、白狄、赤狄、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地。战国中晚期,这里先后被赵、魏、秦三国经略,北方诸民族与华夏族碰撞交融,奠定陕北文化开放包容的特征。

在延安市黄陵县史家河村,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的墓地,总共清理发掘37座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包括中原文化、西戎文化、秦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等,乃草原文化南下、西戎文化东进、中原文化北上的交汇点。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或战或和长达400多年,从未中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留下秦直道、长城、烽燧、堡塞、刀枪剑戟等历史遗迹和文物。高奴城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尹家沟后山,始皇筑城,隶属上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大动荡时期,延安地区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后来,北魏、西魏、北周对延安进行有效统治,佛教广泛传播,修建大量石窟。

北周时期,宇文泰从夏州起兵西讨,陕北首次成为统一中国的根据地。隋唐盛世,四方归附,陕北成为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区。隋大业三年(607),隋炀帝从长安出发,率领50余万人队伍,开始了他的首次北巡,规模空前,威震边疆。

这里陈列着一件唐代宝室寺铜钟的复制品,此钟原件铸造于唐贞观三年(629),悬挂于延安市富县城北的太和山上。造型精美,图案生动,铸工匀称,钟声雄浑,以诞生最早的大钟而享誉“天下第一古钟”的美称。

3.宋夏争锋 明清一统

宋夏金时期,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延安的政治军事地位骤然上升。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百年之间,范仲淹、狄青、沈括、种谔父子等屯兵于此,重兵云集,建功立业。

南宋后期,陕北成为金、夏、蒙角逐的战场,延安府成为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元朝建立,民族融合增强。明朝初期,为了应对北元势力威胁,修筑长城作为边防屏障。明清时期,加快陕北各民族融合,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

宋元时期,伴随战争,大量少数民族和军事人员进入陕北。通过正规军、寨户和移民屯垦,形成延安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民间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文化逐步繁荣。这里展出不同时期的陶瓷器,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细腻典雅,充满情趣。

在延安地区出土的宋金时期画像砖中,包括社会生活、秧歌舞蹈、宗教、动物、植物等题材,反映了当时这里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明朝末期,延安府高迎祥、张献忠等揭竿起义,谱写了陕北地区农民战争的历史篇章。清朝建立,陕北开始边疆内地化转型,城堡营寨的职能发生变化,现代陕北地区的政治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0 阅读:2